第121章 定亲王下狱(2 / 2)
但是,没有证据,定亲王不肯承认犯罪,三法司也没证据证明他犯罪或者预谋,需要进行质证。
三法司无可奈何,没有证据,只有据实启奏皇上。
靖嘉帝看到奏本上写着:
三法司臣为奉旨严格审讯事:案奉圣旨发交定亲王,发给臣等,会审谋反实情,臣等遵旨再三审讯,定亲王没有实情造反,他坚决不承认,必须要质证,才能让他心服口服。臣等只有将定亲王暂时监禁羁押在刑部衙门,请旨早发所指,确认定亲王的确凿证据,臣等陛下复旨,然后再进行深入审讯,使得心服口服。臣等谨奏,伏乞皇上圣鉴。谨表以闻。
靖嘉帝看完奏章,就和奸相宋岩商议。问下一步该怎么办才好。
“陛下,如果派遣臣去三法司对质,恐怕影响不好,因为廷臣肯定都要私下议论,会认为是臣的计谋,是臣要借着陛下的手除去定亲王的,就会将罪责放在臣身上,还请陛下深思,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靖嘉帝点头不语,半晌,没有回复,这件事陷入僵局。
过了很久,靖嘉帝问道:“这么看来,证据不足,怎么处理这事呢?”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当务之急,就是说,陛下可以将三法司的奏本压住不回复,如果不回复,三法司就不会轻易放走定亲王,那么,定亲王的案子没有结束,没有结案,他就会被无限期地在狱中羁押,等他在这段被羁押的日子里,臣再想想办法,找出一个办法来,为陛下除掉定亲王。这样做,对陛下最有好处。”宋岩说道。
三法司等皇上的批复竟然等了十天半个月,还没一个结果,等不来圣旨或口谕,各自猜疑,但不敢再奏,只有顺其自然了。
这位定亲王在监狱里,不能见皇上陈明案情,只能每天长吁短叹,终日里愁烦忧虑,又想念王府里的那一班少年,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他总是担心,如果他被判处死刑,就不能回去继续寻欢作乐了。想到这里,他就泪如雨下,觉得对不起那班可怜的少年郎。暂且按下不表了。
再说唐律在荆楚长沙已经满任,就请旨回京城。
皇上心里突然想起来了唐律,这位耿直忠诚的大臣,差不多有三年未见面了。当时靖嘉帝给唐律下的圣谕说道:
唐律出任湖广巡按大臣,到如今已经三年了。在省里访问捉拿匪类,于是让地方上静宁,百姓安居乐业,可喜可嘉。令其来京城办事。至于湖广巡按这个官缺,令宋繁峙前往补充。钦此。
这圣旨一下,那跑折子的官,就向湖广复命去了。
没几天,就到了本省,交了回头折子。唐律得信后,马上大殿回京城去觐见陛下,就将官印交到指挥署里,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启程回京,带着家眷出发,不带任何东西走,真是两袖清风。
那湖广的老百姓十分不舍,个个都来竭力挽留,但是,唐律均用好言好语来安慰他们,不少人竟然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如丧考妣。
不说唐律回京,一路无事不提,单说宋繁峙得到圣旨,要将其外放成为湖广巡按,非常高兴,这是一个肥差。
心里琢磨怎样讹诈百姓,怎样从百姓哪里得到更多的好东西,哪怕被定亲王砸烂了一些,还可以从百姓哪里巧取豪夺。
他有了一揽子的收割百姓的计划,他就满心欢喜,开开心心地处了京城。前往赴任。
临行前,他对宋岩说道:“父亲,那唐律没几天就要回到京城了。皇上肯定要重用唐律,父亲千万别和他做对,遇到事情,不要顶撞他,都要依从他一些才好,只要父亲做到这一点,儿就放心了。不用牵挂父亲的安危。”
然后,宋繁峙又拜托春旺照顾一下宋岩,交代完这一切后,他才出京去了。
再说唐律一路风尘仆仆赶赴京城,到了内城,就将妻子暂时安排住在寓所。
第三天,他就入朝见了天子,山呼万岁之后,靖嘉帝就安慰他说道:“爱卿自从走入仕途以来,屡建奇功,真是朕的股肱之臣啊!今天,朕封爱卿为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唐律拜谢,然后离开金銮宝殿,回到寓所,将家眷搬进户部衙门居住。
没过多久,就听闻了定亲王的事,知道定亲王犯法,在狱中没有判决,就去再三详细访问,知道了实情,勃然大怒道:“像这样目无君上,将来不知道怎样了?说不定要大闹天宫了。”
于是,他就开始写表,就是奏疏,次日一早,就向圣上启奏。
唐律写道:
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御史臣唐律,诚惶诚恐谨奏,为事无确据,诬告捏造明显,伏乞圣上加恩明鉴事:
窃以为,依据定亲王犯法一案,承蒙圣上发交三法司再三细细究问核实,进行仔细会审,但是,定亲王的确没有谋反叛逆的事,再四查明,的确冤枉,而定亲王坚决不承认有这事,于是又严加审讯,始终没有供认其罪。念及定亲王本来就是金枝玉叶,在锦绣丛林中长大的,现在针对定亲王已经备尝鞭笞刑罚,吃尽了苦头,但是,并不承认犯罪的情况,可见定亲王的的确确没有犯罪,没有证据证明他有谋反叛逆之心。三法司已经联名奏请圣上,请旨发出当面对质,至今已经过了三个多月,还没有回复朱批,这是重大疑难案件,让定亲王长期被羁押在狱中,已经显得不够正义,案件结案之日遥遥无期,这怎么能行呢?肯定是不行的。难道说长期关押下去案件就能破解吗?这个正是臣不能理解的地方所在。陛下正是以仁慈孝敬来治理天下的,怎么能听那些奸臣的话呢?听了奸臣的话,等于背叛了自己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