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进京赶考(2 / 2)
没错,玉米不是亩产一千四五百斤么。徐经种植的玉米,亩产数百斤就值得高兴了?
对于这个时代,这确实是逆天的产量。古人土地贫瘠,没有化肥和农药。农作物的产量,都是极低的。
除了那些肥沃的土地之外,大多数土地都是比较贫瘠。贫瘠的土地上,适合播种的高粱粟子等等农作物,亩产只有一两百斤,这些还是好一点的土地。差一点的,只有几十斤。
所以古人一个人耕种十几甚至几十亩土地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产量依旧低下,甚至于温饱都难以解决。
徐经的玉米产量,达到了惊人的亩产八百斤的样子。这八百斤,还是平均产量。
也就是说,在贫瘠的荒地上耕种玉米,产量也有四五百斤。这对于之前只能收割几十斤的百姓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至于红薯,更是达到了恐怖的上千斤。更重要的,不管是红薯还是玉米,口感都优于杂粮粟米。
而且,这些农作物耐旱耐寒还有抗病性好,以及产量高的特点。是以,徐经带来的这些农作物,在福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这让朱世杰非常的欣慰,最近徐经更是将这些他精心培育出来的农作物种子。经过驿站的官道,由驿卒星夜兼程的送到了京城。
在城北,朱世杰的土地上,业已进行实验耕种了。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明王朝的百姓们,都会种植上这些逆天的作物来。
徐经的书信中,已经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再去参加什么科举。他厌恶官场的那些尔虞我诈,那些曲意奉承。
直到这一刻,唐伯虎才明白了徐经的内心。同时,他也有一种深深地羡慕。徐经能够做到如此的洒脱,而自己却偏偏沉沦于世俗的名利。
没办法,出身的高度不同。徐经家是巨富,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家大业大,从小就是衣食无忧。
唐伯虎则不然,他的家庭情况一般。自幼就是神童的他,一定要证明自己。
很快,科举的日子便来临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生,云集京城。
考场戒备森严,为的就是防止营私舞弊。唐伯虎已经是错过了一次,所以这一次他是全力以赴。
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唐伯虎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这些试题他曾经刷到过。所以写起来的时候,也是相当得心应手。
不过对于科举,你只会解题还不行。你的字体,还要足够的美观。
而这些十年寒窗的书生们,他们的试卷可以说是行走版的印刷体。考生的答卷,上面的字体和印刷的几无二致。足见,这些考生们的能力了。
要想在这些人中,博得功名,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而唐伯虎作为自幼便被人追捧的对象,这次科举对他来说,自然是格外的看中。
进京赶考,考试的时候绝对算不上舒服。为了防止作弊,他们需要在狭小的考试空间吃喝拉撒睡。这对于考生,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唐伯虎不愧是文采出众,这些试卷他做起来都是得心应手。在朱世杰府上这三年间,轻浮的唐伯虎早已沉寂了下来。此时的他,才逐渐成熟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