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新奇一课(2 / 2)
夏雨讲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记住‘幽’的。两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进大山里。”
另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他不对,应当是大山里伸进了两条弯弯的小路。”
夏雨微笑着问另一个同学:“你们两个说的意思都一样的,为什么他的就不对?”
那个同学说:“老师,我们书写笔画笔顺时,先写山的第一笔一竖,在写小路的撇折。如果说‘两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进大山里’,也许写这个字的时候,就容易写错。”
夏雨真正感到欣慰,夏雨为学生能活学活用,能如此发挥到极致,真的有点自豪感。
夏雨还来不及表扬他们,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犬吠’这个词的。一只狗张大嘴巴站在左边叫。”
哇,我的学生想象太丰富太合理了,字形、字义都那么清楚。
“老师,我是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的。幽谷里人们已经归家,本已安静,几声狗叫,更加衬托出幽谷里的宁静。云岭上空旷,归鸟掠过,更加显得空旷了。为下文‘我该回家了’打下伏笔。”
“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重要的事情夏雨要说三遍。
想象的能量几乎超出了夏雨的想象。这样上课,几乎不要老师设下什么问题,学生也不要去讨论,学生凭想象,就能够解决。老师只不过作一个引子而已,把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用想象驰骋。
夏雨今天见到秦园园的诗,想象合理,充满着童趣,把难受的事情,写得幼稚而坚强。他微笑着说:“秦园园的诗写得好不好?”
同学们都说:“好!”
夏雨:“掌声呢?”
“哗”又是一阵浪潮。
浪潮过去,夏雨才笑着说:“感冒舒服吗?”
秦园园摇了摇头,说:“难受死啦!”
夏雨笑了:“对,非常难受。我们就要注意穿好衣服,不要让我们感冒。”
同学们大声齐说:“知道了,老师!”
夏雨点了点头,“嗯”的一声说:“从这首诗后,我希望每一位同学,要自己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自己穿衣服,判断天冷了,就要加衣服。你们做得到吗?”
同学们齐声说:“做得到!”
老师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教导学生的,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独立。
夏雨笑了,说:“还有哪位同学的诗,拿出来读一读,大家欣赏欣赏!”
田大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来。”
夏雨点了点头,说:“念吧。”
田大学开始大声念了出来:
看窗
床前明月光,
李白打开窗。
看见司马光,
叫你去砸缸。
“哈哈”同学们笑了,夏雨也笑了。
李白是什么朝代,唐朝。司马光是什么朝代,北宋。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大人物集合在一起,而且还把司马光弄成一个淘气的孩子,无故搬起石头,去砸破缸,真的太搞笑了。
二年级学生只是笑,司马光淘气。而在一年级学习的是,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救孩子。田大学呢?把他想成砸缸,纯碎是为了好玩。真的是想象丰富,是大人们比之不及的。
想吧,尽情地想吧,展开你们的想象,奔驰于天地间!夏雨想,让我的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里,去奠定他们美丽的人生!这样的诗,看上去浅显易懂,能够把想象运用到古代人物身上去,用现在小孩的视角,阐述出来,讲明一些道理,确实不易。
君不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壮景观?君不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哀怨情丝?君不见“问君能有多少愁,恰是一春江水向东流”的无赖心声?君不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深厚情谊?
……
每一个人都希望说经典的语言;每一个人都希望笔端生花;每一个人都希望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然而,方法不能传播,也只能了于心不能了于口和不能了于笔。今天,田大学同学就用了浅显的语言,诠释了什么叫经典,什么叫妙笔生花,什么叫恰如其分。
夏雨笑了,道:“嗯,田大学同学真的写得好,掌声!”
一阵掌声后,夏雨问:“你们知道李白和司马光是不是同一朝代的人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不知道。”
夏雨打个比方:“李白死了上百年,司马光还没出生呢!你们说,李白能够看见司马光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能。”
夏雨笑着说:“对,不能,所以说我们在写诗,或者写话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性。否则,就要出现笑话。”
“老师,我们知道了!”同学们齐声回答。
夏雨:“但是,从这首诗而言,田大学同学把司马光想象成干坏事的孩子,干了坏事,是要遭到惩罚的。从出发点来说,告诉我们不要去干坏事。我就认为,李白和司马光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李白作为长辈有惩罚司马光的权利。因此,这首诗也是说得过去的,应当收进我们班诗集里!”
“好!”全班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铛铛”,下课声敲响了。夏雨喊了声:“下课!”
班长严肃喊了声:“起立!”全班同学齐刷刷站了起来,同声道:“老师休息!”
“同学们再见!”夏雨带着愉快的心情走出教室。可想起王莲和胡蓉花还在寝室里,自己的头就又疼了起来。
风是轻的,教书是快乐的。
而生活呢?又是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