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妻妾和睦兄友弟恭(1 / 2)
这回到府里第一天李恬母子早早就睡了,坐半天马车也是挺累人的活。
毕竟这个时代的马车没什么弹簧可以有效减震,而且道路又大多可是坑洼的土路,就算走得慢可还是颠簸的厉害。
四爷回到府里时,没往后院去。而是手抄了一卷往生经化给佛祖,为大嫂祈福后才睡下。
旁人也就是做做样子就算了,毕竟兄弟们都是分府而居,又不像其他世家大族是兄弟母子居于一处。
也没人会较真长嫂去世小叔子的礼节是不是严格执行了,但四爷这人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一直都很高,硬是坚持了一个月茹素抄经才恢复正常饮食起居。
十月份康熙帝行围于辉发。驻跸兴京,谒永陵,遣官赐奠武功郡王礼敦墓。谒福陵、昭陵,临奠武勋王扬古利、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宜都墓。
宗人府也等到了皇上发回来的旨意,遵照郡王妃规制下葬后,这才把直郡王时不时发疯的想法给遏制住了。
到了年底十二月,皇上这半年的北上塞外巡幸之旅以及谒陵大事才圆满结束。
康熙大帝回到京城就发布了一则圣旨。
谕宗人府:闲散宗室,才力干济,精于骑射,及贫无生计者,各察实以闻。
这事和李恬倒是没有直接关系,不过他男人为了这事可是忙活了好一阵子。
送礼的、托情的都把几位康熙爷的兄弟和开了府的儿子家挤的水泄不通了。
爱新觉罗家族闲散的宗室可不少,满人进关后朝廷发布律令,不许满人经商,也不能种地。只能去军中当兵历练,有本事有能耐的可以提拔做官。
这就养成了一大批米虫般的满族宗亲子弟,吃不了苦又受不了累,反正朝廷会养着。
康熙爷和之前几任皇帝一直害怕他们满人打下来的江山,会因为满人数量太少被汉人推翻坐不稳当。
所以前面几任皇帝一直把发展八旗子弟军事力量当成国策在执行。
现在康熙大帝发现宗室子弟都快养废了,干脆把宗室子弟也要拉出来练练去当兵了。
康熙大帝不愧是千古一帝,知道光武力震慑远远不够。还要从文化上驯服收服汉人,让汉人真正的从心底服从自己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
毕竟汉人总是从心底就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贯穿大清一朝至今,反清复明的大小运动和起义都没有断绝过。
正月里康熙大帝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二月初三康熙带着一众皇子第三次南巡启銮。
自京大通桥登舟,沿水路南下。皇太后,皇太子、三子、五子、八子、十三子、十四子随驾。
成年皇子里只有老大和老四留京,两人身份排序有先后高低之分。
皇上一离京,大阿哥在京里就张扬威风无人能敌,和各处结交不断。
四爷自动避其锋芒,关门闭户,对外称自己学问不够扎实,要在家里攻读诗书了。
待府里四爷就不停琢磨开了,皇上带着太子和三哥,这两人在汉人中的地位不同。
太子乃是汉人认可的嫡长子且学问扎实,是大清尊重汉学嫡长的典范存在了。
三阿哥也是汉人学子喜欢的典范了。府里养着几个门客全都是汉人中的有识之士,平日喜好附庸风雅以文人自居。这样的性格在重文轻武的汉人中呼声一直很高。
其他几个儿子老五纯粹是为了陪太后的,这就是个添头。
老八谦和温驯又喜欢折节下交。情商高能力也强,一向在满汉大臣中口碑不错。
十三和十四就是最近几年皇阿玛最喜欢的小儿子了。年纪不大又活泼聪慧,十三和十四的骑射比起前面的几个哥哥可都强很多。
前些年皇上重视汉文化,除了大阿哥天生勇武之外,大家都学太子二哥的重视汉文化学习,所以书都读的很不错。要是去考状元估计都能一考一个中。
然而前头几个儿子大了之后,皇上又开始重视满人勇武之风了。所以从老十开始又学大哥的偏重骑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