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占据徐州,困兽犹斗(1 / 2)
朱权看着曾经的部下被五花大绑地控制住,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
“陛下,此等罪人自当按罪论处!”
“他们身为朝廷官员,却追随朱棣叛乱,更当夷灭三族。”
这几个被控制的朵颜军官当即挣扎着说道:“陛下,我等为大明流过血!”
“太祖征讨蒙元之时,我等为先锋立下赫赫战功。”
“此番我等之时奉宁王之令跟随燕王作战...”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朱权和朵颜军官狗咬狗,只是冷笑一声。
“反叛朝廷者自当按罪论处。”
“尔等本就是蒙古人,若非投了皇爷爷,只怕也要到漠北苟延残喘。”
“皇爷爷不计前嫌将你们收留下来编为军户,和我大明百姓无异。”
“尔等不思报效朝廷,反而助纣为虐!”
“朝廷养了尔等,尔等就是这样报效朝廷的?”
朵颜军官连忙叩首说道:“我等也是被朱棣蛊惑还望陛下开恩!”
朱允炆看了一眼朱权,随后起身走到朵颜军官面前。
“朕可以饶你们一命,但是你们这一代参加反叛的朵颜三卫官兵。”
“日后每年每个人向朝廷缴纳两个蒙古人和两个女真人的首级。”
“同时朵颜三卫整合为直隶定北府,直接归属朝廷管辖!”
“每年需要向朝廷上贡三千战马!”
朵颜军官闻言迟疑片刻后,随即叩首谢恩。
朱权见状眼中露出一丝阴鸷,他明白皇帝是故意让朵颜三卫把仇恨转移到自己身上。
摆了朱权一道的朱允炆挥手让人把朵颜军官带走。
同时又将之前的话写成正式的诏书,让人抄录后送往应天。
“陛下,如今朱棣已败,为何不乘胜追击?”
听到朱权的话,朱允炆轻笑一声。
“宁王,我军长途奔袭,哪里还有追击的余力。”
“若是不小心被朱棣反击,那岂不是要先胜后败?”
“宁王你久在边地坐镇,又以谋略见长不该看不出来吧!”
朱权闻言连忙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是臣糊涂了。”
“只是朱棣败走,不知陛下是否已经解了徐州之危。”
朱允炆脸色一冷,挥手派出斥候队到徐州城下侦察情况。
此刻,徐州城的南军已经在北军的包围中濒临崩溃。
平安和朱高燧也都眼看无法击破对方各自引兵退去。
然而朱棣狼狈地率朵颜骑兵逃回使得北军为之一震。
众将还在愣神时,朱棣便嘶吼道:“给徐州城内的南军留出退路!”
“全军进驻徐州,快!”
北军将领们不敢多言,当即下令给濒临崩溃的南军留下一条生路。
原本已经绝望的南军见状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突围出城。
平安更是率兵冲向耿炳文处,救走了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耿炳文。
眼看,南军尽数突围出城,朱棣连忙指挥大军入城。
第一时间安排手下修缮城池。
众将还在疑惑到底发生了什么。
朱高燧便出言问道:“父王,到底怎么了?”
“为何要放了南军,如此着急地入城?”
朱棣闻言看向众人说道:“皇帝来了!”
众将顿时脸上满是惊讶。
“皇帝怎么又来了!?”
“那父王为何不率军撤退!”
听到朱高燧此言,朱棣直接一杯子砸在他的身上。
“你是要皇帝率军咬死我们吗?”
“皇帝是从西面来的!”
朱棣猛地起身,双眼圆睁,整个人颤抖起来。
众将瞬间也意识到了什么。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皇帝应该是兵出安徽,绕路想要包抄我们。”
朱棣出言自我安慰了几句。
随后抬头看向众将说道:“此刻南军应该已经在支援皇帝的路上了。”
“我们今夜在城中休整,明日一早便突围北上。”
“好了,你们都退下去吧!”
连续被朱允炆率军包夹和击败,使得朱棣心中没了和朱允炆决战的勇气。
尤其是见识了朱允炆的新军的火器之利后。
他手下并不是没有火炮。
只是那种火炮极为笨重,而且威力还不如回回炮。
还有那种能够在八九十步外击杀朵颜骑兵的火器。
他更是见都没有见过。
徐州城外,当平安收拢突围出来的残军时,忍不住痛哭起来。
守城的三万兵马此刻只剩下不足六千。
而且耿炳文还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南军兵将见状也情不自禁地流泪不止。
“平安将军,如今我们去哪?”
平安闻言望向南面,开口说道:“我们撤回应天吧!”
“但要先去救耿老将军。”
平安话音刚落,便看到不远处有斥候游奕。
那斥候正是朱允炆派出来的,只是他们也不敢确定眼前的兵马到底是什么人。
就在迟疑之时,平安收拢兵马打出旗号,准备向南撤退。
看到南军的旗帜,朱允炆派出的斥候当即激动地上前。
平安游奕的斥候奔来,心中已经确定他们是友非敌。
否则北军不会放弃绞杀他们,急于进入徐州城。
“你们是哪位将军的部下?”
听到平安的问话,斥候翻身下马说道:“我等乃是陛下的新军!”
平安等人闻言一愣,刚刚止住的泪水再度奔涌。
“陛下何在?”
斥候伸手一指,就在不远处。
平安等人当即抬着耿炳文向着正在扎营的大军处奔去。
斥候第一时间回来汇报消息。
“陛下,徐州城外发现平安将军等五千余人。”
“长兴侯重伤,急需救治。”
朱允炆当即起身带着众将冲向帐外。
“快把医师带来!”
当平安等人看到皇帝出来迎接自己时,直接跪在地上痛哭。
“陛下,臣等无能没有守住徐州城!”
“耿老将军也身负重伤!”
朱允炆上前拉起痛苦的平安,随后抬手示意众人起身。
“先让医师救治耿老将军,其他的以后再说!”
平安等人纷纷点头,随即将耿炳文抬到营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