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东林人,改革推进者(1 / 2)
说实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对于增加国库收益确实有很大的裨益。
除此以外,一条鞭法将赋役货币化,将更多的农产品推到市场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流通,使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句话概括,一条鞭法,既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又稳固了政权,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个制度。
不过,对于朱由校来说,一条鞭法并不完美,而且弊端也很大。
一条鞭法的推行,只能增加朝廷的收入,并不能改变地方上乱收费和滥收费的现象。
而且,一条鞭法的主要收入,还是在于对农民和土地的摄取,将所有正式赋税跟合法加派,全都收归了朝廷,地方官府为了财政收入难免就会“自创”一些苛捐杂税。
时间久了,其结果,就是官逼民反。
一个国家想要稳固,农民能够安稳生产,才是最为重要的,一旦压迫的农民地都不想种了,那到时候,说什么都完了。
想要避免这一情况,唯有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使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把朝廷和官府的目光,从农民身上挪开,从而减低农民负担。
想要尽快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眼下唯有放开海权,促进海上贸易才行。
而工商业发展好了,国家财政才能得到提高,农民的负担也能降低。
只要农民稳了,那么国家根基就会稳,到时候无论朱由校怎么折腾,都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可以说,无论是之前朱由校拟定的四项改革,还是左光斗、邹元标的提议,都是息息相关、互相连通。
批复完左光斗与邹元标的题本之后,朱由校又拿起了杨涟的题本开始翻看起来。
果然,杨涟的这封题本,也没有让朱由校失望。
题本中,杨涟对大明的藩王制度,进行了言辞犀利的批判,直接请求天子废除大明藩王制度,收回一众藩王名下的土地和各种产业。
看着这封题本,朱由校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当中,大明的藩王,如今已经是毒瘤一般的存在了。
当年朱元璋害怕后代子孙吃苦,定下的藩王制度,对于大明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依照规定,只要是皇室子弟就要分封给爵,有了爵位,就要由国家财政奉养。
除去太子之外,皇帝的其他儿子,都要封亲王爵位,世子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封郡王;郡王长子袭爵位,其他的儿子封镇国将军;再往下,就是什么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中尉……
可以说,大明的藩王制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全部宗室都世袭罔替的存在,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
虽然大明的王爷,在政治和自由上,受到了限制,但是生孩子方面,却没什么限制。
一些被当猪养的王爷,闲的没事儿,就只能生孩子玩儿了。
一生十、十生百,这两百多年下来,宗室子弟,可以说是以几何倍数的增长,就连朝廷也无法统计大明到底有多少宗室子弟了。
虽说有的宗室子弟因为血脉久远,生活困苦,但是能够有一个领取禄米的仍不在少数,朝廷每年光是拨付的禄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再加上那些宗室占据了大量的耕地,还不用交税,国家收入越来越少,藩王拿的越来多,不被吃垮了才怪。
就拿福王来说,当年万历帝,一次就赏给了他良田两万顷(二百万亩),河南的土地不够,就山东湖广来凑,而且还有四川的盐税、茶税,以及河南盐店专营权等。
这一个王爷,就让国家少了多少收入?再加上周王、潞王、清源王等等……实在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