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迟迟(1 / 2)
宜音喝完醒酒汤,歇了好一会儿,才觉得神思渐渐清明起来,头也不晕了。
她不好意思地朝李承晔看了一眼,轻轻拽了拽他的袖子,小声说:“晔哥哥,有劳你了。”
李承晔转过头,一手撑着下颌,好整以暇地审视了她一会儿,随意问道:“一杯就醉?到底是酒水醉人,还是裴郎醉人?”
宜音知道是方才与陈时的对话被他听见了,只好极力解释:“不是,我没看清,我以前没有喝过酒,所以才有些头晕的。”
两人正说着话,永湘公主突然侧过身来,对李承晔说:“九哥哥的醒酒汤还有么?迟迟有些醉了。”
“迟迟?”宜音视线越过李承晔看向永湘那边。
永湘笑着解释:“迟迟是薛三姑娘闺名。杨小娘子不知,她这名字可有趣呢,还是她刚出生时我舅父给取的,‘去去我移马,迟迟君过桥。’正是这出处。”
宜音点点头,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典故我并未听得,只觉得‘迟迟’二字甚是可爱,加之她又姓薛,薛迟迟,我以为是薛三姊姊出生的那年冬日落雪太迟了呢。”
“这解释俗气得很,卫国公府世代簪缨,国公爷早年才冠京城,怎么杨妹妹竟似在这诗词文章上并不大通?”
薛迟迟侧过身,眼角微扬,巾帕轻掩朱唇,似是打趣调侃,语气却与前面的温柔平和全然不同。
这已经是入宫后第一、二、三……好几个人说她不学无术了,宜音很是尴尬。
为什么人与人的交流偏偏还要比拼名利地位,诗赋才学呢,单纯地谈谈天气,聊聊心情不好吗?再不济还有那么多的趣事儿,那么多的好吃的,说这些也很愉快啊。
但是没办法,自天地立便有了人,之后便有了礼仪,有了规矩。《周礼》曰“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汉书》又有“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
若是能看破这些,脱俗其外,那得是多仙的一个仙人。宜音想了想,自己肯定做不到,俗就俗吧。
她扶额暗自喟叹一声:“胸无点墨不利于出行啊。”
李承晔轻咳一声,视线仍平淡无波地落在前面案上,就跟那垂眸俯瞰芸芸众生的菩萨一般,神情中甚至蕴了些悲悯,“元拾遗《酬刘猛见送》一诗写于两年前,薛盟确实该多读些书了。”
薛盟便是薛家家主,永湘公主的舅父,薛三姑娘的父亲。如今薛氏一族没落,在京中空有个世家的头衔,家中子弟皆不成气候,一家子人都靠着宫里的薛婕妤过活。
李承晔此言一出,永湘公主与薛迟迟立时面红耳赤,讪笑了下,便找了个借口相继离席了。
宜音见她们都走了,这才悄悄问永清:“元拾遗是谁?”
永清摇头表示不知道。
恰在这时人群中骤然爆发出一声声嘶力竭的呼喊:“裴郎!”接着一阵骚乱,依稀听见有人疾呼:“快请医官前来。”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前面人头攒动,什么都看不到,宜音欲起身去瞧,又对上李承晔似笑非笑的眼神,不敢擅动,只好乖乖坐着,让陈时去打听。
不多时,陈时回话说:“是御史张大人家的小娘子,竞渡胜负已分,裴小将军这一队胜出,她太过于激动,一下晕死过去了。”
李承晔轻笑一声:“果然是裴郎美色醉人啊。”
说罢斜了宜音一眼,他也饮了不少酒,泛红的眼尾勾出撩人的风情,可面上偏偏却疏离而淡漠,拒人远之。
“一个郎君,偏生长这么好看做什么。”
宜音腹诽一句,也不敢接话,怕他再取笑自己,垂下头抠手指,对于一场龙舟竞渡她只看了个开头这件事,内心还是深觉遗憾。
之后又有内侍传旨下来,圣人御笔亲题“龙、凤、莺、蝶、花……”等字与扇面之上,分发给众人,让众人以此为题作诗。
永清分到了“花”字,宜音分到的是“莺”字,她瞥了一眼旁边李承晔的,白绢扇面上一个大大的“龙”字。是行书,笔走龙蛇,力透纸背,足见圣人笔力,相比之下“花、莺”两字就显得稍微有些敷衍了。
李承晔略一思忖,提笔揾墨,刷刷几笔就已写就,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宜音都给看呆住了。
他写完,似是心情大好,笔杆顺势敲了一下宜音的脑袋:“不可抄袭。”
宜音撇撇嘴,谁要抄啊,虽然她作诗不行,但人品绝对不容置疑。
可是纯粹靠人品好像也不行,她咬着笔杆思虑了半晌,还是毫无灵感,一个字都憋不出来,扭头朝永清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