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 十一(1 / 2)
有人起身反驳,他这样说,那就是认为当年沈星阑也是残暴之人。沈星阑曾下令屠了一城人,比起卓灼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他是不是也认为他做的不对。
前者肯定,沈星阑此事做得确实不对。卓灼杀得只是俘虏,他却屠了一城人,更是凶残,他这种人根本不配为万民敬仰。在这方面,今日的郭子林明显要比卓灼和沈星阑都要做得好。
莫焰站在陈穆愉和沈归舟后面,听到这话,下意识看了沈归舟一眼。
沈归舟觉得这辩论有意思,看得津津有味。
陈穆愉面上神色未变,也静静听着。
堂上安静了一会,有认真研看过沈星阑的人说出了沈星阑这么做的原因。
节省粮食。
那种情况下,不杀他们还得养他们,不然自己人就得饿死,这是无奈之举,何错之有?不杀了他们,那怎么办?拿他们自己的粮食去养活他们的敌人?
有善良之人提出建议,可以让俘虏饿死,这样总好过屠城?
甚至还有人提议,可以砍断他们一条胳膊或者腿,再将他们放回去,这样既可解决我方粮食有限的困境,又可免去杀戮,同时,也不用担心,他们还会卷土重来。
学子们踊跃发言,七嘴八舌,一时之间,给出了许多看似可行的提议。
每一条,似乎都比沈星阑和卓灼这种残暴野蛮的行为要妥当得多。
这也更让那些不赞成杀俘虏的人认为,这两人这么做根本不是形势所迫,而是本性如此,他们根本没有将俘虏当人看,他们将战场当做逗趣,残杀俘虏,来满足自己的变态之欲。
沈归舟刚准备去袖口里掏干果的手顿住。
变态之欲。
这……
哦!他们说得是沈星阑,不是她。
意识到这点,她觉得他们说得好像还蛮有道理。
转瞬,她手上动作又恢复正常。掏出一袋剥好的坚果,轻轻地啃了起来。
她站在那里,就像个在茶楼听书的。
莫焰看着这样的她,有些词穷。
她居然还有心情吃东西。
还真的是……没心没肺。
沈归舟觉得干果看着不错,顺手分享了一个给陈穆愉,并递到了陈穆愉的嘴边。
这种好事,实在难得一见。
虽然陈穆愉并不怎么吃这种小零嘴,还是立即接住了。
两个人都是合格的旁听者,丝毫没被他人的议论影响。
莫焰看他们俩人跟村头看热闹的人似的……心态忽然也平和了。
反正里面谈的人也不是他,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里面讨论的愈发激烈,外面三个看热闹的也是尽职尽责,不共情,不插言,不捣乱。
一炷香过去,认为不该杀害俘虏的人占据了上风,沈星阑的做法,从可能不对,俨然已经有了就是不对的趋势。
众人皆以为这场辩论就快要以这为最终定论结束时,窗户边那位一直未曾发言的学子慢慢站了起来,挡住了外面三人的视线。
须臾过后,他不急不缓的声音,在众人耳边响起。
史书记载,杀降不祥。
然而,纵观史书,历朝历代,这种事却是常有。
或许有人,的确是天性残忍,以此为乐。
但是,大多数做这种事的将领,都是因为心中清楚。
投降之人,多为形势所迫,心中所挂,仍是故土,他们若能得到释放,即使心中对对手心存感激,两国再有冲突时,还是会偏向自己的国家。若是将那些俘虏释放,敌国国力就会迅速恢复。这对于他们的对手来说,便是灾难。
例如,长平之战。
秦、赵历来战争不断,为了胜出,两国均往战场输送不少将士和粮草。
秦国能打赢赵国,并不是靠侥幸,而是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是朝廷和百姓对将士们的钱粮支援。
为了这场仗,秦国也是倾尽所有。
此战过后,赵国国力衰退,无法再正面挑衅秦国。
然则,短时间内,秦国也无力再支持这样一场大仗。
假若当时,秦将白起,将数万俘虏尽数释放,赵国国力便能迅速恢复,秦国上下,多年努力与付出无疑是付之东流。
他们也可选择说服他们加入秦国,可若双方再在战场相见,这些人心中所向,必定还是赵国。这对秦国来说,是莫大的风险。
同时,多了这数万俘虏,秦国需要的粮食也会更多,秦国原有子民的土地、粮食也会相应减少,短时间内,这对秦国来说,是负担和麻烦。
众人皆知杀降不祥,有违道义,可是不敢放、养不起,也是这些将领面临的共同难题。
曾经关武圣败走麦城便是最好的证明。
窗边的学子说完这些,堂上再次安静下来。
少时,学子们三五成群,小声议论。
本不支持杀俘的人,也觉得他说得似乎有些道理。本就没有觉得沈星阑做法不对的人,蔫了的精神又重新恢复。
只是,不服的人还是有不少,他们认为在春城一事上,他们刚才说的那些提议也是可行的,沈星阑没有必要做到那般地步。
窗边的学子歇了口气,回答了他们的质疑。
比起直接杀害,饿死敌人,才是真正的惨无人道。
真要是那样,为了求生,没有什么是那些没了希望的人做不出来的。
运气若好,敌人背水一战,绝地反击。
敌人杀了天楚的将士,然后抢夺他们的粮食。
运气不好,不用多久,众人看到的便是一座人吃人的城。
学子反问自己的同窗,既然他们都懂围师必阙,为何还要想这种好事。
赤丹人以放牧为生,在很多人看来,断手断脚总比丢命要好。实则,不管是草原之上,还是荒漠之中,断手断脚远比死亡,更加恐怖。
战争是军人和军人的事,放下武器,亦是平民。
然而,战争来临,士兵成了兵器,他们知道自己随时可能会死,什么道义、律法都没有了意义,能约束他们的东西自然越来越少,很多人会觉得,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
当仗真地打起来,没有几个人能得到幸免。
若他们失败,便可能是国破家亡。
届时,他们就是亡国之人,或许有人会同情他们两句,却不会有人再说这是军人和军人的事,和其他人无关。
若是他们在座的,当日都成为了亡国之民,那么今日,他们可还能在这里,谈论别人的不是,可还会替自己的敌人感到难过。可还会用自己的无能充当善良,要求他人替他们做那些他们不能做到之事。
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虽然,坑杀俘虏有违道义,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时候,杀人是减少敌军有生力量的最好办法,也是保护国人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