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深山避世两年(1 / 2)
孙思邈在山里搭了个茅屋,玉太白住的很不习惯,澡都没得洗,蚊子还多。
要不是孙神医将迷迭香放在屋子四角,晚上他估计会被蛰死。
而且吃的也只是果蔬,好在玉太白对保持身材很看重,只吃果蔬也还能接受。
其实他的背包里有几个老家的玉米,都是村里人自己种的,出来打工之时村里沾一点边亲戚送了他一些,还附带了几个土豆、地瓜。
这些粮食无疑成为了他的压箱底。
只不过这些糯玉米和甜玉米有些老。
到了这里,没了软床他睡不着啊,难受,到了古代感觉活着都难。
他已经九分相信这是唐朝了,但他还抱有一丝侥幸,希望一觉醒来就恢复原样,毕竟这里生活太苦了。
第二天发现他还在这里,心中五谷杂粮。
孙神医说过一阵子才去有人的地方,他还差几味药,他还给玉太白指路,若是玉太白想自行离去也可以。
玉太白野外求生能力可不强,虽说看过看过一点,但走起来就发现实际情况要恐怖得多。
“你千万不要乱跑,山里有猛虎,这个茅屋很安全,在这里等老夫回来!”孙神医采药前千叮咛万嘱咐。
这里有老虎?
这个茅屋是在悬崖上,过来的时候还得经历一段攀岩的过程。
慑于猛虎,玉太白只得听命,于是这两天玉太白就开始拼命回想他会什么。
第三天,玉太白的脚好了之后觉得一个人闷得慌,手机没了电他才知道孤独有多么可怕,尤其是在这深山老林里。
跟着孙神医还能说说话。
孙神医给他扎了几次针后,发现玉太白基本不再说胡话,还以为玉太白正常了。
玉太白无聊之时会问了一些药材的名字以及功效,孙神医发现他挺好学的,记得也很快。于是道:“你识字吗?”
孙神医年纪已经70岁了,得知他年龄的时候玉太白仿佛见了鬼一般,感到不可思议。
也因年纪大了,孙神医也希望能收一些徒弟。
“我不是文盲,我识字的!”玉太白可不想被人鄙视。
孙神医一怔,然后从怀里拿出了一本书《名医别录》,里边记载各种药草。
玉太白也不懂这本书的价值,就当解闷看,一一和看到的药草对号入座,偶尔会请教一些繁体字。
晚上回去之后还请教孙神医怎么把脉。
孙神医见到玉太白年少,和他一个曾孙差不多大,也起了长辈特有的慈爱之心,便教授了一二。
至于玉太白说的什么细菌啊,病毒啊,炎症这些孙神医一开始还以为他在说胡话,一想似乎又有些道理,但无凭无据,也没有深究。
玉太白不知不觉在这山间就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玉太白本就是农村人,小时候也在山里奔走过。
一个多月后,一老一少都背着竹篓走出了翠华山。
刚出翠华山就听到兵变的消息,都在传杨文干造反。
路上不少人向孙思邈行礼,看来很多人都认识孙神医,这些人都衣着朴素,很多人还穿着草鞋,蓬头污垢的,看到玉太白之时都用奇特的眼光看着他。
一路上孙思邈帮了不少人看病,孙思邈也打了下手,这些都是寻常贫苦人家。
这些贫苦人家见玉太白一身宽松衣袍,又跟孙神医一路,虽然头发和背包很怪异,但还是很客气,甚至是卑微,对玉太白也连连称“是”。
这些贫苦人家住的基本都是茅屋,屋里也没什么东西,就连吃的也仅有大豆和粟米,吃的菜也是寻常白菜或者野菜。
饶是如此,被孙思邈救助过的贫苦人家都想招待孙思邈一番,孙思邈和玉太白又怎么忍心吃他们的呢。
炎炎夏日,苍蝇到处飞,玉太白很不适应,这种环境下想不生病都难,因此孙思邈给他们看病后,留下药材嘱咐如何使用后,玉太白还特意叮嘱他们注意打扫卫生。
玉太白皱了皱眉头,古人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真的太差了,他们基本都住在河边活着山泉旁,也有一些人家以井水为生。
打水回来后直接放入水缸里,口渴了就直接喝,这也是潜在的致病因素。
但凡玉太白遇到的都会叮嘱他们,尽量不要喝生水,但这些人家似乎并不买账。
“喝个水还需要烧一遍吗?那也太费事了!”一个鼻涕娃正在用水瓢喝水,他看玉太白的眼神仿佛在看一个奇行种。
毕竟喝白开水这言论在民间还是比较逆天的。
孙思邈倒是没说什么,他是认同玉太白的观点的。
但是从古至今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虽说水确实会被一些小动物污染,比如鱼、虾、蟹、青蛙等等,但也不至于直接染病。
若水源里有动物尸体,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仅凭孙思邈一句话就让整个大唐的人都喝烧开后的水,这不切实际。
到长安这一路,玉太白内心是沉重的,这个时代的人民苦多了,对比起来这一个多月在山林里奔波倒不算什么了。
背包里的那些玉米、土豆和红薯还好没成为粮食。
当时他还想吃来着,后来听说这是作物之时,孙思邈就制止了他,跟他说了一通粮食的重要性。
于是他们就共同决定要培育这些作物,孙思邈把那些种子当成了宝贝,还专门找了一处好地方进行种植,也是在山里。
也幸好孙思邈制止了他,否则那些粮食估计就没了。
到了长安城里,长安是另一番景象,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般繁华,地上泥泞,店铺里苍蝇也很多。
但长安人的生活条件要比路上百姓的要好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