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诸王回京(2 / 2)
玉太白会意,便离开了。
离开的时候,长孙皇后心里又在想,要是玉太白是她的儿子就好了。
眼前这两个儿子争锋相斗还真是不令她省心。
李泰眼珠子转来转去的,心里在想母后想要跟他们说什么。
李承乾倒是很镇定,这段时间沉稳了很多,长孙皇后点了点头。
“你们两个是亲兄弟,都是母后身上的一块肉,”长孙皇后严厉地道,“以后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能手足相残,听到没有!”
“母后说的什么话,我和大哥好端端,哪会手足相残。”李泰也没想到母后会这么说。
李承乾不以为意地道:“母后不必担心,有太白在,父皇少说也能活个六七十岁,青雀真要有想法,也得三四十年后了。”
李承乾这段时间也想通了,那个皇子不开眼就来争呗,正要能把他赶下去那也算他们厉害,他李承乾上不上都无所谓,关键是能在史书上六个好名声。
李泰是他弟弟,他不希望这个弟弟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所以将玉太白说过的一些话也跟这个弟弟说一遍。
此话一出,长孙皇后和李泰都怔怔地看着他。
对啊,玉太白是孙神医的徒弟,如今长孙皇后能烘火而不咳嗽都是玉太白的功劳。
若是李世民身体有什么疾病,还真不用愁,更何况现在孙思邈每天都在教玉太白医术。
李泰心里突然沉甸甸的,四五十年后啊,到时候他都五六十多岁了,要整那么久的吗?
但大哥说的似乎没错啊,孙道长都七十多岁的人了还精龙活虎的,有太白照顾父皇,父皇估计还真能活个六七十岁。
长孙皇后明显地感觉到了李泰神情不对,她还瞪了一眼李承乾。
李承乾却摇头,然后拍了拍李泰的肩膀道:“没事,日子还长着呢,想通了就好,哥当初也困扰着呢。”
李承乾笑着安慰李泰,也让这个弟弟感受一下那种滋味。
李泰不信地看着李承乾,李承乾也不以为意。
“母后,东宫那里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孩儿失陪了!”李承乾告罪,便瘸着腿离开了立政殿。
李承乾清楚这辈子要登基估计很难,但这两个月发生了这么多事,先是父皇慧眼识珠,找到了太白金星,之后又有太白金星贡献的各种祥瑞之物。
今后父皇的声望一定会很高,而且有太白这个小神医驸马,父皇应该也会活得很久。
大唐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势,世家估计蹦跶不了多久,而且他这辈子说不定有幸见证一个盛世。
若是他一直专注于稳固自己的地位,而忽视在盛世留下美名,估计会永无出头之日。
之前走访玉府的时候,玉太白就给他提示了,如今想明白了,才知道玉太白说的话是那么的有远见。
与其考虑如何坐上那个位子,还不如想想怎么帮助父皇,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什么阴谋诡计,什么勾心斗角,都不如帮助父皇做出政绩来的实在,即便登不上皇位,干出一番政绩也能名垂青史啊。
长孙皇后诧异地看了一眼李承乾,仿佛今天才认识这个大儿子。
刚才他的神态和语气,甚至是那种气度,和之前的李承乾有着天差地别。
变化好大啊!
如今李承乾离开的背影依旧是一瘸一拐的,但仿佛有一股信念和动力在推着他,推向太子应该站在的高度。
李泰也觉得李承乾变了很多,虽然依旧谦虚,但语气中透露出的却是满满的自信。
而且李承乾说的话,还真是无可挑剔,他李泰能争储那么久吗?
争那么久有意义吗,总不能去造反吧?
李泰好难受啊,他自认比李承乾优秀,也比李承乾聪明,所以父皇登基没多久,他就想着太子的位置,若要真等个四五十年,他估计会发疯的。
他们都不知道,因为玉太白的出现,这两个兄弟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也因为李承乾这番话,让原本还有些敌对的两兄弟在不久后重归于好。
长孙皇后看着丢了魂的李泰,这才知道之前李承乾有一段时间不对劲是因为什么原因了。
回想起之前,李承乾似乎是去了玉府之后,才消沉了一段时间,估计那些话也是玉太白跟他说的。
长孙皇后这才这道玉太白看得有多远,对这个女婿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另一边的玉太白可不管这些皇子怎么斗,他就想快一点进入蒸汽工业时代,让生产更容易一些,让通行更便利一些,让生活更好一些,到时候就能安心养老。
毕竟只有大唐军队足够强盛,百姓足够宽裕,出行相对容易,大唐足够安定,他过稍微奢侈一些的生活才不会有心里负担,也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为富不仁。
如今有了统计法记录皇家经营的生意,账本一下子多了很多,所以长孙皇后专门用一个房间陈列账本。
长乐公主满脸笑意地盘算着玉太白能分到多少收益,有多少钱,以后她嫁给玉太白能支配多少钱。
如今玉太白名下的钱财竟然有两万多贯之数,而且每天都有数百贯进账,里边包含了天上酒,酒楼,香皂和白瓷的收入。
“长乐!”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长乐以为自己听错了,转过头后才看见了数日才能见一次面的玉太白。
“太白!”
小两口见面后,四手相握,喂了小李治一嘴的狗粮。
宫女们都警惕地看着长乐公主和未来驸马。
因为怕他们做出越礼之举,所以长孙皇后才管得严一些。
而李承乾刚回东宫,李二就知道李承乾对李泰说了什么。
李二对李承乾近段时间的表现颇为满意,算是有些出息了。
如今李承乾不再专注于怎么拉拢朝臣,而是想着怎么帮李世民推行统计法,同时对如何将土豆和曲辕犁推向民众也非常上心。
仿佛李世民想推行什么政策,李承乾知道的、能帮得上忙的,又有能力尽一份力的,都会尽力去做,而不是像李泰、李恪那样找机会拉拢人。
李世民下令多关注一下李泰那边的情况,若是李泰能挺得过来这一关,像李承乾这般想得开,今后朝廷就会稳定很多,未来若是要发兵突厥也少了内患。
李世民在争夺皇位上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所以也很提防这些儿子的小动作。
若是他们有那个心,他也会给机会推波助澜,到时候收拾起来也不会手软。
这些儿子若是老实本分,或者像长子李承乾这样帮他,他的戒心就会小很多,谁做的好估计就会选择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