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试错的成本并不高(2 / 2)
大不了不以书法投南溪之其所好。
此时的毛笔笔划近似华国的篆体。笔划粗细均匀接近方形,结构工整。在此基础上,各名家有各自的个人风格,有的刚健雄浑,有的恣肆生动,有整齐端正,有的错落参差。
清欢让秦仲殊和宋敏慈给写了几大张毛笔字,再把郑澜轩写的信拿出来让两个人每天观摩,临写。
别看清欢只擅长隶书,对书法的点评还是没问题的。这得益于前世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哪个名师大家的书法是搜不出来的?!
书法不一定写的好,但起码的眼界还是有的。
楷书,行书,草书,清欢都略懂一些,但她不能跨的太大,她擅长隶书,但写字时,结合前身的字体,尽量靠篆体上靠,就当自己重新练习书法。
清欢给兄弟俩的建议是在篆体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自己的字体风格,可以临摹别人的杰作,没必要死搬硬套。
以自己名字为例,清欢用楷书,行书,草书各写了一遍,她厚着脸皮说自己没事时琢磨的,就会写自己的名字,让兄弟俩个看着借鉴一二。
并给两兄弟以王羲之买鹅的故事,改编为书法大家新创一体书法,另成一派的人,会从鸟儿展翅腾飞,鹅儿划水游泳等许多动作领悟到轨迹的美韵,并广采众长,从而让自己的字风体势,自成一家。
每天中午抽空给兄弟两个指点一下,晚饭后再点评一番。每一天把兄弟俩写的字一一排列比较,哪些地方有长进,哪些地方要改进。再从中挑出最好的字和最差的字,进行优势和劣势分析。还挑出其中一个字里仅一个笔划用笔有特点,或字形结构有风格的字让兄弟们揣摩巩固。每三天再进行一次比较…
秦仲殊与宋敏慈也会讲解自己练书法的心得:这一笔要怎么运笔,这里为什么要收一下。这笔要侧锋出去,这笔先点再提……
开始的时候,往往一笔一划,要示范好几次,两个人才能领悟其要领。领悟后就能举一反三。悟性不错!
家人忙着杀高粱时,两人在琢磨手中的毛笔字。
妹妹们在厨房忙活时,看着袅袅的青烟,两人脑海里毛笔字的笔划走势随着烟?而蜿蜒。
太阳当空,晾晒时,高粱头抛撒出去,散落在地,犹如笔划重墨浓点…
甚至明珠走路时腰肢轻盈的扭转,月照活泼的一圈圈打转的轨迹,父亲干活时强劲的肢体动作。奶奶犹如游龙戏水般穿针引线时的灵活。
长兄洗漱完,水从盆中抛出的弧度,水落地时的形迹……
都在两兄弟眼中变成了笔划走势,笔顺力度…
人在某件事上专心致志,热情执着的时候,往往从生活的点滴里都能找到灵感。
两兄弟由开始想以书法走捷径从而努力变为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沉浸其中,专注练习。
家里不足二亩地的高粱,全指望两个主劳力加奶奶半个劳力。为了兄弟两人,奶奶决定任何事都不用孩子们操心。
还说:这才两亩地,以前七亩地都干得过来。现在要说忙不过来、说累就太矫情的。
奶奶与她的两个儿子,觉得啥事都比不上拜师这件事重要。
除了专注练毛笔的兄弟两人,剩下三人就是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再抽空去田地里帮忙。
对清欢来说,去地里帮帮忙却成了休息换脑的…机会
兄弟俩也不会整天都泡在练习书法上,清欢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给他们讲讲察举制与考举制(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科举制)的利弊。
以及改革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有民众的深远意义。
这些问题不要求两人精通,只粗浅了解一下,大概知道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
因为这些还不是两人这个年龄和所处的阶层能够触及到的。
经过二十天的急训,两人的毛笔字虽稚嫩,却也已初具雏形。在以篆入体的基础上保留了各自的书写技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