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改变(2 / 2)
一批精明且愿意做出一番事业的商人,
碰撞在一起便是欣欣向荣的满园春色。
特别是陈老先生入主民政院的消息,更是如同给这些商人吃了定心丸。
种植业,纺织业,建筑业,航运业……。
业业呈现兴旺之势。
缅国成了南洋商人安身创业的首选之地。
他们都知道,这里不只是有大把的机会,更有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莫滋的土地确权也没让黄天失望。
战争带毁灭的不只是生命和财产,还有大量的文件证明。
城市附近一大批无主之地被收归国有,成为独立军以后发展的重要筹码。
虽然这样处理对有些人或许有不公平之处,但任何国家的重新洗牌必定有残酷之处。
相比之下,黄天甚至觉得自己深受后世的法治社会影响,有些仁慈。
刘海潮主管的教育随着在东枝城经验的积累,各种新的举措制度也日趋完善。
在曼德勒与仰光城两大城市首先推行汉语普及。
至于反对的声音,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跳的欢的很快便会莫名消失。
一个被奴役了数百年的民族,服从已经成了习惯,没人来管理才会是让他们诧异的事。
如同大清灭亡,剪去那根代表着耻辱的辫子时,多少人痛哭流涕万般不舍。
而且这根辫子直到几十年后仍然还长在一些人的心里。
现在没了日本人的强征暴敛,和苛捐重税,百姓的生活慢慢变好,开始有了希望。
加上各地可见的免费学校,让百姓的负担更减轻了许多。
而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不会理会城头变幻的大王旗,关心的只是自己是否能过的更好。
缅国本就并不缺粮,一千五百多万人口,拥有相当于华夏一个省的国土面积,有大片适宜耕种的土地,还有各种矿产资源,渔业资源。
但这里是日本军粮和石油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养活大量从事军工生产和侵略的日本人。
如同华夏肥沃的东三省一样,做为粮食的丰产地,吃不饱饭却成了常态。
正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种田人吃不饱饭,织布的穿不起新衣服,建筑工人住不起新房子……。
这一切不得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现在的百姓不但各项应缴纳的税收相比日本殖民时代大幅减少,相应的隐性负担也减少了数倍不止。
但黄天的财政收入却并没有下降,仅关税一项的收入便足以弥补所有的亏损。
以前小鬼子运出去的大米、石油、橡胶、白糖等战略物资是收到不一分钱的税收。
现在这些紧俏物资出口所上缴的税收让黄天的国库犹如有了源头活水。
实施新政以来,这些城市这中,身为府城的东枝城无论是汉语推广,还是经济发展,都成了最好的城市。
独立军在东枝城盘踞了数月,大街上的商户们为了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商家已经掌握简单的汉语口语。
商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永远排在最前例,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益才是人类前进的源动力。
为了赚钱,连非洲的黑人都可以练就一口熟练的汉语,更别说为了利益的精明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