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军工对比下的绝望(1 / 2)
时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院长刘志民拿到邮件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查看。
他在着手处理一件相对来说更加重要的事情。
关于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又称61k型高射炮)的改进以及辅助校准。
这是华夏当下所能制造的最精密武器。
也是可以投入战场的唯一底牌。
现在百济方面的情况严峻,虽然上面传达任务之后并没有给予太多说明。
但刘志民清楚,上面要求改进的原因是什么。
此时华夏东北边境,已经是黑云压城,一场战争,说爆发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虽然61k炮和丑国的军备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但若是能把准度提高一分,便有可能多歼灭一名敌军。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对这条生产线进行颠覆式的优化,让其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大批量的生产。
这都是关乎万千青年性命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刘志民一坐到桌前,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忙碌了起来。
华夏建国之后,有不少从海外回来的学子,这是中科院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人在国外学习的是更加精密的机械设计,因此对于61k的改造,也算是信手拈来。
到中午时分,一阵敲门声响起。
“进。”
刘志民应了一声,接着,一个青年捧着资料走了进来:“刘院长,这是根据气动力学对61k的炮弹进行的改进方案。”
“我看看。”
刘志民扶了扶老花镜,拿着数据仔细的端详了起来。
大概五分钟左右,他点了点头:“嗯,不错,年轻人思维还是活络,接触的知识比较新,这改进方案挺好的。”
青年叹了口气:“院长,靠这个打不赢丑国的。”
刘志民没有说话,低头从烟盒里捏了一撮烟丝,用报纸卷了起来,皱着眉头点上了烟,并不轻松的抽了一口。
“抗战时候,我们士兵四五个人才有一把枪,整个部队的子弹平均下来到每个人身上,只有六发,但我们还不是把倭寇打跑了?”
“我承认国人有着坚韧的意志,但抗战胜利,我相信您也知道,人数优势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原因,”青年道:“但丑国不是倭国,一个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差距,不是人数能够弥补的。”
刘志民皱着眉头,看向眼前的青年。
青年急忙道:“对不起,我说的话有些不合适,但我的确是太过着急了。”
“你在丑国留学多久了?”
青年道:“七年。”
“我希望你能写一篇报告,报告内容就是我国和丑国的差距,具体有多大,从多个层面分析。”刘志民道:“你留学时间久,再加上参与过丑国军方的项目,你来写最合适。”
“院长……”青年痛苦的犹豫着,最后有气无力道:“写这个没有意义,差距已经不是可以量化的差距了。”
刘志民仍旧用平静的面部表情来掩饰心中的局促:“你先回去继续进行63式的改进吧,不管怎么说,我们总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好的。”
青年离开之后。
刘志民手指紧紧的夹着香烟,一头白发的脑袋,缓缓埋在了桌子上。
后背肉眼可见的颤抖着。
窝囊。
太窝囊。
他卖力的将香烟捏灭,长长的吐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