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老迈与附议(1 / 2)
赵顼却并没有询问,而是转头看向了文彦博。
文彦博的一双老眼看完急报之后又重新闭上,仿佛睡着了一般。然而当赵顼看向他的时候,文老头儿却随即开口:“臣老迈,没什么好主意。请陛下再问问其他人吧!”
不出所料,文彦博仍旧拒绝发表任何意见。
实际上,文彦博的这种工作状态已经持续好长一段时间了。犹记得,他最后一次提出的建议是“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赵顼没有采纳,而后,文彦博便开始躺平、摸鱼。
工作基本不做,都扔给副手吴充,堪称一天打鱼,九天晒网。问就是生病,六十五岁的老人,生个病难道不正常?只是汴梁城的各种文会他可没少参加,都是“带病”坚持去的。
有人弹劾,老头儿就直接上书——乞骸骨。富弼比文彦博大两岁,韩琦比文彦博小两岁,欧阳修比文彦博小一岁,都已经回家养老了。仁宗朝那波名臣如今只有文彦博还工作在第一线。
可赵顼偏偏不放人。谁弹劾文彦博他骂谁,回头还要温言嘉奖老文一番。很多人被搞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只有几个当事人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儿。
尽管文彦博这副样子,但每逢大事,赵顼还是要召来文彦博一起商议。而文彦博也逢召必至,却又不发表任何意见,“带病”旁听。
赵顼无奈,再次看向两位参知政事——王珪和冯京。
王、冯二人对视一眼,王珪请冯京先发言。按资历,王珪做参知政事比冯京更早,应该排前面,但王珪为人谦和,不喜争抢,处处礼让。
虽被“让”到了前面,冯京的心情却一点儿也不好,他这个参知政事做得超级郁闷。
冯京与王安石同岁,这位的前半生是妥妥的人生大赢家。
出身于富商家庭,从小就没为钱财发过愁。这一点王厚听了得气死。
大宋不像前几朝那样重农抑商,相反非常重视商业,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不错。而小冯同学也争气,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一直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皇佑元年,二十九岁的冯京考中进士。
二十九岁这个年龄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大,跟王安石、苏轼、苏辙比确实如此,但这几位都是什么级别的人物?总跟这样的人比,那你还活不活了?
实际上,二十九岁一点儿都不大,还非常年轻。
科举界有一句老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大宋的科举并非只有一科,进士科只是其中最香的一科,此外明经科也是一条路。两者的关系大约相当于后世的本科和专科。
进士科太卷,什么牛鬼蛇神都能碰到。相比之下明经科比较好考,但是,起点低,升迁慢,得看机缘,辛苦一辈子也不见得能有什么作为。而且,进士都冗官了,哪还有什么好位置留给明经科的人?
三十岁考中明经科都嫌老,而即便五十岁才考中进士那也算年轻。
何况,冯京这个进士学历的含金量超级高,他是状元,还是“三元及第”。也就是说,不仅最后的殿试,前面的乡试和会试他全都考了第一名。翻遍史书,从隋朝有科举开始,直到大清亡了,一共只有十八人达成过这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