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内线外线的作战(2 / 2)
黄立恍然,脸上露出笑容,说道:“国公高见。茅麓山虽然险要,但粮草物资是难以解决的困难,被团团围困的话,早晚会因粮尽而军心大乱。”
“如果有一支部队在清军合围时,跳至外线作战,批亢捣虚,截敌粮道,使其难以长期围困,终能打破围攻。”
敌进我进,这样的战法确实能让人耳目一新,李来亨因此而大受启发,并对黄立的备用作战计划深以为然。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在古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十数万清军围攻茅麓山达数月之久,按照当时的运输条件,所耗费的粮草物资称得上是天文数字。
放眼周边,也只有湖广能够供应十数万清军的消耗。黄立的外线作战,自然要把湖广作为主要目标。
趁着湖广清军屯于茅麓山,纵深的统治区空虚,只要万余精兵,便能够攻城拔寨,纵横扫荡,将其后方搅成一锅粥。
而要跳至外线的办法,还是很多。
比如兴山县周边的山林众多,部队可以化整为零,在武当山、神农架等处潜伏。待清军过后,再化零为整,在约定的地点集合成军。
“不管攻打夷陵是否能成功,内外两线的作战策略,本公也要提前安排布置。”李来亨郑重地说道:“介时,还请黄先生率军在外线作战。”
在茅麓山坚守,和在外线作战,危险性看似差不多。但在外线却有个好处,那就是能够逃到荒野,内线则逃无可逃。
黄立呵呵一笑,并不推辞,说道:“国公大人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领军打仗是个外行,但黄立的招数多,在当时很多都是具有独创性的,在外线作战更容易发挥。
凭险防守的话,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在绝境中,更考验将士们的凝聚力,李来亨是最佳的人选。
李来亨笑了笑,并不深究黄立的想法。问得太细,反倒显得黄立胆小懦弱,准备逃跑似的。
“国公大人刚才说到了当阳。”黄立又有了新思路,便开口问道:“不知以我军的战力,要击败一万禁旅八旗,需要多少人马?”
禁旅八旗赶到战场的路线,应该是走襄阳、当阳,再向西经远安,到达茅麓山。
如果能在清军四面围攻前,击破其一路,也就粉碎了清廷的围剿计划。
黄立认为如果攻下夷陵,再北上当阳,迎战禁旅八旗并战而胜之,岂不是更为简单了?
李来亨想了想,谨慎地说道:“鞑子悍勇,且禁旅八旗装备精良,若是堂堂正正的阵战,我军数倍之,也不敢轻言获胜。”
“若是施计伏击,也需占据两到三倍的兵力优势;可要倚坚据守的话,兵力相当,鞑子也占不到便宜。”
黄立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鞑子坚守城池,我军在外围攻并破城入内,然后在城内厮杀混战,是不是能够拉近战力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