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雨后采摘蘑菇(2 / 2)
雨一停,进山的人就特别多。乔轻轻,李卫英,方文还有另外两个男知青组成一队,也往山上去了。
山上的蘑菇真是多,随处可见的松树菌,红菇,草菇。也有一些乔轻轻不认识的,不认识的她就没打算捡。
就这样,她们刚进山,还没有走多远,就山脚下的蘑菇就将每个人背着的背篓装满了。
大家只能回去一趟,将蘑菇倒在前院的地上。由着太阳暴晒。下午在仔细分拣。
知青院没有留人,都上山去了。大家也说好了的,分组采摘,各组管各组的,到时候晒干了除了留一部公用,剩下的全都小组各自分。
所以大家都很积极。
不仅是因为全村人都在采摘蘑菇,更是因为蘑菇的生长周期很短,几天就能败了,又开始长新的。
烂在地里就觉得可惜。
夏季的雨后总是伴随着大太阳,林子里湿热得很。
要不是各自带了水,感觉要中暑啊!乔轻轻感慨道。
往山上好几趟后,眼看中午太阳越来越大,怕中暑的众人只得回了知青院,准备下午阴凉点再去山上。
知青院的装备还是齐全的,也许是老知青们前几年有经验了。木架和竹编的簸箕,竹筛很齐全。
回去的知青们就将上午采的蘑菇全部晾晒好,一排排的别提多壮观了。
架子不够,就用线将蘑菇穿成一串串挂到晾衣服的架子或是屋檐下。
虽是夏季,却有一种秋收的丰获感。
乔轻轻虽然不缺粮,看到这一幕,也觉得很是欢喜。可能花国人骨子里就是有屯粮的属性吧。
“方姐,你们准备的真齐全,我开始还在想,咱们这么多蘑菇要怎么晾晒呢。”旁边的李卫英跟乔轻轻想到一块了,忍不住赞叹出声。
“嗨,还不是时间久了积累的经验,都是跟村里人学的。”
“刚开始我们也是晒地上,发现那样很有限,一直跟村里人借工具也不方便,大家就合资在村里换了这些工具。”
“开始大家也是心疼的,后面发现简直不要太方便。”
“夏季菜园子里吃不完的菜,平时挖的野菜,山上采的山货,都可以晒干了。”
“好存放不说,干菜味道还很好,那串蘑菇的线还可以下次在用呢。”
方文说起这些,脸上也不觉带上自豪,同时也庆幸自己是下乡到俞家湾大队。
“说起来还是俞家湾大队人好,允许我们上山去采摘山货,也愿意交我们方法。”
“听说其它大队有的不愿意知青上山呢,觉得是抢了他们的资源,就怕知青占到一点便宜。哎……所以说还是俞家湾大队好啊。”
乔轻轻又听了一堆才知道,俞家湾大队就算是在三年灾荒的的时候也是没饿死过人的。
就因为村里人几十年前遇到过灾荒,新中国成立前,到处又是战乱的,让俞家湾大队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就是囤粮。
什么能吃的都能存着,例如各种干货,丰收时的粮食也很少有卖。
每年吃不完的红薯也会弄一批做成红薯砖,平时用不到,用的到的时候就成了救命粮。
也是因着这屯粮的属性,不仅在解放前帮过红军,更是让俞家湾大队平稳度过三年灾荒。
乔轻轻听了这些故事,啧啧称奇啊!红薯砖的事她也就听过故事,没想到还真有这事。
也不由感慨俞家湾大队的人有大智慧,还团结。想来在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全村人凭本事都能过上好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