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敢问路在何方(1 / 2)
祥和的天下并没让司马炎踏实,毕竟是从曹家抢来的,要是中途再杀出个徒弟该怎么办?于是,司马炎开始琢磨着怎么用人。
“怎么用人”学问有点大,不好掌握,用能人,驾驭不了。用庸人,败家!
想来想去,还是自家人贴心,有能人,有庸人,一平均,中庸之道,这不就是自己擅长的儒家思想吗?于是司马炎开始大封宗室,最终在用人上使出了“唯亲是用”的昏招。
“唯亲是用”是儒家的用人思想,对应的是道家的“唯才是用”,两种观点各有利弊。
如果让百姓选,当然会选“唯才是用”。谁当官这不重要,只要能耐大,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但对掌权的人来说,这区别可就大了。
当年两个顶级大师姜太公和周公旦都没弄清哪个好哪个坏,周公选了“唯亲是用”,结果是鲁国弱国五百年,天天被欺负。姜太公选了“唯才是用”,最终导致田氏代齐,齐国很强大,但改姓了。
曹操玩的也是“唯才是用”,魏国很强大,把两个小弟摁着摩擦,可最后,魏国改姓了。
可见,选用哪种思想,不在思想本身,关键在于驾驭思想的人。
只要有能耐,狼领着羊也能赢,羊领着狼也能赢,可偏偏司马炎能耐不够。
按说司马炎用黄老之术治国,怎么也应该配套“唯才是用”的方案。可司马炎生性柔弱,没那份胆识和魄力,能人到他手里驾驭不了。没办法,只好选了“唯亲是用”。
可惜“唯亲是用”他照样用不好,因为他太善良了,用着用着就用过头了!
当然,过头他也能驾驭,这大概是司马炎一生少有的自信。
于是司马炎在自信中开始大封宗室,同时允许在封地内配备军队。当然,这些宗室王爷地盘大,招几个看家护院的打手也正常。但后来司马炎又使了一招,就让这种现象给变味了。
后补的招是削兵权,扩大中央军,减少地方军,可偏偏没动这些王爷手里的兵。这导致地方政府没有王爷兵多,这就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这些风险被司马炎忽视了,却被另一个人察觉了,这个人就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弟弟,但却有两个爸爸,所以从小就比司马炎特殊。特殊的不只是身份,还包括几乎其他的一切。
司马攸完美的继承了母亲王元姬的性格,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爱哭,就连眼泪都不会超越儒家的礼仪。所以司马炎跟他说话都很小心,就怕他哭。当然司马攸言谈举止做事情,更不会超越儒家的礼仪了。
司马攸生于公元246年,比司马炎小十岁,从小过继给司马师,聪明、善良、软弱都在司马炎之上,但他的眼光和魄力也在司马炎之上,因为全家人都很想培养他。
司马懿平息淮南叛乱的时候,就把不省事的司马攸带在身边。司马师更是想亲手栽培这个继子,可惜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死的早,没来得及传给他一招半式,最关键的是没把骨子里那种坚毅和忍耐传给他。
尽管过继给了司马师,但司马昭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后来很想把位子传给他,可惜一帮人明着帮司马炎说好话,暗地里帮司马炎弄虚作假,最终,司马昭没招。
尽管司马攸没有接班,但在众人眼里,他的才能和威望都超过了司马炎,还包括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