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逐渐兴起的终南村商业(1 / 2)
走着走着,便来到老村,一个较大的空置之处。
这是原是老村水井的位置,因为大家都需要取水,故此在水井周围,并没有建设窝棚。
此时,伴随着老村安置的人员急剧增多,原本水井位置的空地,居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市。
何杨和李铁等人到来时,正值集市逢场,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妇女,此时都来到这里赶集。
听李铁介绍,来这里赶集的人员,不但有老村的流民,连新村的居民,也大多在此采购日常所需物资。
何杨环顾四周,大致看了看集市的构成。
这里有从终南山上,采集野菜、瓜果(瓜果并不是水果)到此贩卖的留守流民。
有从山间丛林,打猎贩卖野鸡、野兔肉食及皮毛的猎人。
有从山上砍柴下来,在集市售卖的樵夫。
也有一些在前期储备了大量粮食,将多余的拿出来易物的新村村民。
甚至,远在蓝田县城里,售卖农具、菜刀的铁匠,也趁着今天赶集,将有些物资拿到这里售卖。
整个集市,规模还不如后世的一个菜市大。但其售卖的东西却是这里的流民最需要的。
跟着李铁走到贩卖野菜的集中点,粗略数了数,大约就有将近五十个摊位。
这里摆满从山上采摘下来的各种野菜,像马齿苋、苋菜、蒲公英、灰菜、芥菜这些都比较常见,有些运气比较好的流民,甚至在山上还捡到了一些野生菌类。
这些野菜,基本都是出售给,缺乏劳动力的家庭。
至于劳动力缺乏的原因,要么因家中留守老人确实年迈,孩童过于幼小;要么因为家里主要劳动力,都在村子务工。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人员,到山间地头采摘野菜。
故此,邻里邻居相互帮衬之余,有多余劳动力的家庭,也会将采摘的野菜拿到集市进行出售。
而诸如马齿苋、芥菜等野菜,此时也正值疯狂生长期,在农村十分常见,田地里到处都是。
尤其是何杨修建了堆肥池,在一车车肥水运到那里堆积后。有了水肥充足的土壤,这些野菜长势十分良好。
“老丈,你这些野菜是怎么卖的?”
何杨蹲在一个摊位面前,问询老丈野菜的售卖价格。
老丈见生意上门,起身一拜。
虽然,他不认识何杨,但李铁和刘寡妇他都认识。见两人跟在何杨身后,微微一想便猜到了何杨的身份。
只听他缓缓道来:“公子,这些趁着今早晨露,刚采摘下来的新鲜野菜,一斤粮食可以换两斤;至于昨天采摘,不是太新鲜的野菜,一斤粮食可以换取三斤。至于上山捡到的菌子,一斤粮食换一斤新鲜菌子,干菌子则是要两斤粮食换一斤。”
对于这些野菜的价格高低,何杨听闻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心中暗暗计算了一下其价格。
由于大部分在村子做工的村民,还没有拿到工资,目前流民之间大多还是以物易物。
作为灾荒之年最硬通的,便是手里的粮食。
于是,大家兑换之时,大多以粮食来进行定价。
粗略把目前的菜价进行了一下换算,按照现在大唐0.3文一斤的粮价,这些野菜新鲜的也就价值0.15文钱。
不新鲜的还要便宜点,只价值0.1文钱。要是,再过两天,没卖掉,变成了残羹烂叶,估计还要便宜些。
对于野菜中,稍微高端点的菌子,在未分辨其种类、口感的前提下,一斤新鲜菌子价值0.3文,干菌子则是0.6文。
按照购买力换算,大唐一文钱,大约等于后世7元钱。也就是说,这些蔬菜大多在7毛钱至4.2元之间,还算比较合理。
问完老丈的菜价,何杨又在其他摊位询问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