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苏清河心生不安(2 / 2)
宣纸一刀要一两银子,还有一种竹叶纸也要一百文一刀。
苏清河选择的是最普通的毛边纸要五十文一刀。
“相公,这两种纸可有什么区别?”
夏秋儿看着竹叶纸和毛边纸问。
“竹叶纸光滑,落墨后需要晾晒一段时间墨迹才会干。毛边纸薄而松软,吸墨性好。”
边上伙计看在眼里,到也没有点破,由着客人自己解说。
毛边纸吸墨性是好,抗水性差啊。
苏清河既然打定主意要学习,竹叶纸买了一刀。
想到要教秋儿姐认字,毛边纸买了两刀。
自己有砚台,他的毛笔不太行了,选择两支粗细不一兔毫毛笔,一只用来抄书,一只用来写大字。
之所以选兔毫毛笔,当然是这个最便宜。
苏清河选了最便宜的墨锭,那也要两百文。
“好了,就把这些抱起来吧。”苏清河对着书店伙计说。
伙计见状连忙问“客人不带几本书回去?”
“先不了,改日再来!”
书店伙计见状,动作熟络的给他包好,“总的四百六十五文。”
夏秋儿也问“相公真的不要点其他什么了?”
“不用了,这些够了,书籍等我见到先生才能知道。”
随即,夏秋儿恍然大悟,寒门难出贵子,不单纯是笔墨纸砚贵,更多是书本的珍贵。
市面上流动的《百家姓》《三字经》都是书肆找读书人带抄出来售卖的,这些普通的有迹可循,但真正牵扯到更深层书籍,大户、上层根本不会轻易流传出来。
她都不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活字印刷术,如果没有,那所有的书籍可都要靠摘抄了。
而且还的十分认真,毕竟古代断句甚少,错一个字就差之千里。
得来如此不易,所以普通人想学,得多难!
她是有一定的古代知识,可还没强大到对这些也了如指掌。
因为夏秋儿身上是一个十两的锭银,所以还是苏清河付钱。
从书店出来已经是未时,夏秋儿连忙问道“相公,你的先生是?”
“我先生是镇上一个秀才,他原来是广平村人,在二十岁初过了院试,考中了秀才。之后连考三次依然不中举人,消磨了斗志不打算再考举人。干脆回村在家人的劝说下,开始给村里孩子启蒙,后来邻村也有找上门的想一起学,他就一并收了。因为他们村距离镇上比较近,后来就搬到镇上来了。”
夏秋儿听了直咋舌,秀才考举人的三年一次,连续考三次,岂不是九年光阴。
“所以你先生今年三十岁了?”
苏清河笑着说“三十有六。”
夏秋儿想到古代人平均寿命可能在五十出头,那这位三十六的也是老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