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辩论(1 / 2)
朱允炆十分愤懑,救活父亲,允熥算是立了大功。
但允熥在大本堂风头越来越劲,这如何能忍。谁不知大皇孙的母家是书香世家?
因此,他每天从大木堂下学后,还要加班加点学到半夜。
朱元璋从悬崖上捡回了朱标的命,心里又庆幸又害怕。立太子不立太孙,纯粹就是玩火,一不小心就玩脱了。
这一天,老朱把朱标、朱允炆、朱允熥都叫到宫中。他要考查一下,究竟谁堪为皇太孙。
朱允炆表面上竭力维持着忠孝仁义,兄友弟恭的人设,心里却不是滋味,皇爷爷从前都是独宠他的,现在允熥却来分一杯羹。
朱元璋漫不经心问道:"允炆,近来黄师傅都讲授了些什么?"
朱允炆忙恭恭敬敬答道:"黄师傅讲了儒教从孔孟之道到荀子性恶论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以及到程朱理学的流变……"
"你学到了什么?"
"君为政以德,臣事君以忠。君臣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轻徭薄赋,鼓励农桑,重视水利,遇到灾害时赈济灾民,百姓就会拥戴朝廷,如此一来就是太平盛世。"
"比如?"
\比如夏、商、周三代,圣君垂拱而治,贤臣尽忠报官,百姓安居乐业……\
\反之呢?\
"比如秦和隋,不用贤臣,严酷暴虐,滥用民力,所以二世而亡……“
朱元璋嘿嘿一笑,"圣君、贤臣、顺民……这就是你从黄先生那儿学到的吗?"
"是。儿臣认为这是治国理政的不二法门。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
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你说呢?"
"孙儿不敢说。"
"说!在哪儿学的娘们儿扭捏腔?今天是坐而论道,畅所欲言。"
朱允熥偷偷看了朱标一眼,小心翼翼说道:"黄子澄、方孝孺师从宋濂,他们学问是极好的人品也是极好的,但于治国之道,却是十足的门外汉……"
朱元璋用人,喜欢用吏才,就是读书并不特别多,但精明干练,也没什么儒家教化的束缚。这样的人用起来得心应手,事情交代下去往往完成的又快又好。胡惟庸就属于这种人,从小吏一直干到了丞相。
宋濂、方孝孺、黄子澄这类硕儒在洪武朝就没得到过重用,装点门面而己。
朱标听儿子这样说宋濂,勃然大怒,"放肆!孤也是宋濂的学生。照你这样说,孤也成了门外汉!"
朱允熥恨不能把自己嘴扯乱了,忙站起来说道:"儿臣不是这个意思……"
朱标怒目圆睁,要不是老爹在这里,早赏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两声脆的。
朱元璋朝朱标喝道:"出去!能耐了你!咱都说了畅所欲言了,你嚷嚷啥?"
朱标狠狠剜了朱允熥一眼,悻悻地走出去。
朱元璋道:"你为什么说宋濂、黄子澄、方孝孺不懂治国?"
朱允熥豁出去了,这样的表现机会一旦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
\当初太子刘奭劝汉宣帝多用儒生,宣帝曾言:
’乱我刘氏者,太子也。汉家自有制度,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用儒教?’
这才是精到的见解。黄子澄之流讲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行了,当不得真的,一当真就坏事了……″
朱标躲在帘外偷听,听到这一席话心里一震,这是那个平庸的二儿子能讲出来的话吗?在哪学的?
朱元璋问:\为何?\
\黄子澄、方孝孺都是好人,却全无用处。古今得天下,无非两条路……\
\哪两条?\
\第一是巧取,第二是豪夺。\
\嘿嘿嘿,别胡说八道,让人听见了不好。那治天下呢?\朱元璋忍不住笑了,想不到自己一辈子的窍门被这兔崽子说破了。
朱允熥道:\治国之道贵在因势利导、知权达变,哪有什么万世不易的灵丹妙药?黄子澄最喜欢以古非今,总以为夏商周是治世,还总梦想恢复周礼和井田,实在是可笑……\
朱允炆不乐意了,\夏商周不是治世吗?\
朱允熥毫不客气的反驳,\王莾就是想回到夏商周,结果搞成了什么样子?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人心总是思变的,怎么可能几千年了还行夏商周那一套?黄子澄就是读书读傻了!\
朱允炆脸涨得通红,\孔圣一生的理想就是要恢复周制,难道孔圣错了?\
\当然错了。要不孔子为什么一辈子都一事无成?他那一套全都是正确的废话,用来忽悠老百姓还行,皇家要是真信了,就废了!\
朱允炆呼地站了起来,\你!一派胡言!完全是离经叛道!\
朱元璋示意他坐下,朱允炆才坐下了,问道:\爷爷,允熥说得对吗?\
朱元璋笑了笑,\允炆,对不对不要紧的,关键是管不管用,你读书有些读偏了,什么事都喜欢分个是非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