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校园歌曲(2 / 2)
他曾经想过抄《精忠报国》,这首歌的气势少有能及,但是仔细琢磨过以后,发现这首歌放在现在是不适合的。南边目前还没搞利索,老蒋还在往南跑,他现在就是‘马蹄南去人北望’的写照,抄这首歌就是在应他的景。
现在既然想显摆,那就一定要把自己弄得溜光水滑,让别人无处下手,宁可自己先过分解读,也不能给人留下可乘之机,小心谨慎再加上家里的护身符,这二十多年大可安全无虞。
柱子他们在第一首歌登出来时还没啥感觉,现在知道了虎子想玩大的,就开始主动收集登了歌曲的报纸,乐队成员们人手一份,都好好的珍藏了起来,周雨婷两姐妹还把消息告诉了家里人,他们原先只知道虎子他们在玩乐器,现在看来似乎还玩出了名堂。
报纸上的歌曲,引起了青年人的关注,尤其是学生群体,歌谱上标注的‘校园歌曲’引发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曲调很好听歌词也符合学生的心境,三首歌迅速在校园流行起来,甚至有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这些歌。
十一月《小草》登出来以后,虎子没有再往报社寄歌曲,前面的三首歌从校园流行到社会,声势已经起来了,就算现在虎子去周雨婷的学校说,橡皮擦乐队给你们的师生表演节目,他有八成的把握学校会同意。
新歌登出来,青年报的记者也来了,记者通过他家找到了学校,虎子对记者来访持欢迎态度,他们在校园里并肩踱步一路畅聊,后来两人冷的受不了,虎子带着他在图书馆的角落席地而坐,两人低声窃语聊了一下午,这样的随性,引起了记者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几分怀念。
报社登出几首校园歌曲,收到了很多学生来信,除了表达对歌曲的喜爱之外,就是对橡皮擦乐队的好奇,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报社派出记者采访乐队。
记者初来时,只想简单了解一下乐队的信息和创作思路,到时候在报纸上有一个豆腐块,就足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毕竟只是个娱乐新闻。
见到刚下课的虎子,他觉着很快就能完成工作,十四岁的小孩儿,估计创作思路都说不清,最后还得靠他润色,谁知这一聊就聊到了天擦黑,直到饥肠辘辘还意犹未尽,尤其在虎子绉出一个‘沉浸式采访’的新词之后,记者把豆腐块抛之脑后,他想做一个人物专访。
两人约了星期天的时间,记者跟随着虎子,沿他的成长轨迹走了一遍,小时候生活的村子、师爷的医馆、启蒙的小课堂、刘师傅的武馆、小镇上的学校,由于虎子的人生比较简单,只用了半天就走过了他的大半生。
中午回到家,刘玉兰已经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乐队成员的家长们也来了,知道自家孩子会被采访,都跑来陪坐。记者看见了墙上的字和照片,感觉虎子的经历应该不像他的前半生那样简单。
吃过午饭两人聊起了字和照片的事,虎子讲述了事情的起因,以及他在朝鲜的所见所闻和所做作为,记者兴奋的记录着一切,累的舌头都甩出来。
虎子不动声色的看着他忙完,才说起了字和照片以及老人家的顾虑,记者飞速的把这轱辘掐了。下午采访了乐队的其他成员以后,记者感叹:这些才是天真、淳朴、善良的正常孩子。
记者提出想听乐队演奏几首歌曲,这是他们自己对校园歌曲的诠释。乐队决定就地表演,成员们随即开始准备,记者很喜欢这几首歌曲,看着眼前的七个成员和简单的乐器,不禁有些担心他们会不会破坏歌曲的意境。
这些担心随着音乐响起而消散,几个简单的乐器合奏出美妙的旋律,周雨婷清澈的歌声又对这美妙进行了渲染,记者不懂音乐但是他懂感觉,他感觉这就是校园歌曲,校园歌曲就应该是这样。
旁听的几个家长和街坊,都知道这几个孩子在玩乐器,只鳞片爪的也听过几段,这还是第一次看他们正经的演出。听完以后只觉着好,要问他们怎么个好法也说不出,就是那种抓心挠肝的好……
记者回去的第三天,采访他们的文章见报了,文中介绍了橡皮擦乐队的成员和乐器构成,七位成员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一起组建了这支小小的乐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苦练基本功,不断加深着对音乐的理解,成员之间友爱互助配合默契,所以才能用简单的乐器合奏出最动听的音乐。
文中还详细介绍了乐队主创人员的成长环境,以及他对校园歌曲的理解。大概是记者对自己主动掐掉劳动成果的不甘,在最后的结语里打了擦边球: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青春洋溢、朝气蓬勃是青少年学生的符号,但是当你走进这个群体,就会发现他们有成长的烦恼,情感的惆怅,对远方的向往,也有努力过后没有结果的自我调侃。
他们在观察周围,观察世间万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主创曾经跟随文工团进入朝鲜战场,去慰问在前线艰苦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一路上见到过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群众,失去亲人茫然无助的儿童,在敌人狂风暴雨般轰炸过后顽强起立的战士。
他把所见所闻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汇集到了《小草》这首歌里,这是他的表达方式,也是众多青年学生的表达方式,他们用歌声表述世界,用歌声表述自己。
乐队成员在听周雨婷念报纸,不安分的他们手上小动作不断,当周雨婷念到队员们友爱互助时,柱子松开了掐着许大茂脖子的手,疑惑的环视着队员们,似乎在问:“他说的是谁?”
最后一段念完,所有人用意味不明的眼神看着虎子,虎子一把捂住了脸,羞恼的辩解:“他胡说,我没有,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