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章个人对SD双方在战斗中优势和劣势看法。(2 / 2)
1942年国防军在东线损失了大约2382辆坦克,其中包括293辆2号、429辆38t,1261辆3号和389辆4号坦克。
在此期间,D军在北非又损失了563辆坦克,约占1942年D军坦克总损失率的18.5%。
提到D国损失,这里还要插上盟军做出的贡献。
罗斯俄大部分历史家总是试图谈化西方盟国在击败D国所起到的作用,并批评盟军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来分散D国资源。
事实上,北非这一次要战场,吸引了大量的D国增援部队,使其无法派往S联。
D国有限的装甲补给陷入这个泥潭,而东线的需求比这大的多。
隆美尔的非洲军(DAK)拥有第15和第21装甲师。
1942年11月,非洲军在阿拉曼被英军击败,1943年1月完全败退到利比亚。
随着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D国在北非的根基也岌岌可危。
隆美尔建议将麾下的老兵撤回欧洲大陆,在那里他们可以重新装备,并为西欧提供强大的机动后备力量。
然而,阿道夫做了一项愚蠢的战略决定,不仅拒绝从非洲撤退,还向非洲派去强大的装甲增援部队,包括经过整边的第10装甲师和新组建的501重装甲营。
他们被运往突尼斯,增援隆美尔败退的部队。
这项决定将无法避免的败局推迟5个月,阿道夫在东线的装甲师已残破不堪时,还向北非派去300多辆坦克(包括31辆虎式坦克),这是一个巨大错误。
如果这些部队被派往东线,那么1943年2月,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发起的“反手一击”行动的力量将可增加近一倍力量。
古德里安反对将这些装甲力量分散到北非,尤其是虎式坦克,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1943年5月,这些派往北非的增援部队全部灰飞烟灭,有接近1/4的坦克和装备补给在运输过程中被盟军海军击沉,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损失了3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掷弹兵师,恢复这些损失,还需要占用新的资源。
和斯塔林格勒一样,德国在北非损失了100%的装备,只有很少的战斗人员被空运撤离。
我们不能贬低同盟国任意一个国家为击败FXS做出的贡献。
如果北非战场失败,D国将横扫中东地区,切断欧亚大洲联系,土耳其将有可能加入FXS,直接从高加索地区南部威胁巴库油田,为S联卫国战争增加难度,并且D国打通与东方盟友的连接,两大FXS将会在印度会师。
太平洋战争失败,霓虹国获取了东南亚所有岛屿资源并染指澳大利亚,霓虹将有资源基础与美丽国进行长久战争,对我们当时抵抗侵略战争将会产生极大劣势。
东欧战场失败,D国将在欧洲没有任何对手,拿下利吉英只是时间问题,当欧洲被D国控制后,北美洲和南美洲将会被FXS盯上,到那时世界将会陷入黑暗。
我们现在看不起盟军在其他战场做出的贡献,和现在西方贬低S联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什么区别,任何一个战场失败,都是对世界反FXS事业一个沉重打击。
要正确看待,向各大战场牺牲的卫国同盟国士兵和平民致敬!
好了,现在回归D国在1942年的损失。
总体而言,D国在1942年制造了4168辆坦克,其中损失了73%,具体到主要型号,3号坦克损失了63%,4号坦克损失了48%。(谷歌浏览器上资料,也有许多不同的资料,我随便找了一份。)
在1942年底,D国坦克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微不足道,但在比例上,突击炮的产量增加到近1/4。
对突击炮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再加上生产新型虎式坦克,使装甲部队日益承担起防御角色,强调火力和防护超过了战术机动性。
另一项重要的生产决策是阿道夫于1942年六月颁布了命令,由于钨原料短缺,穿甲弹将不再使用钨,现有的库存必须上交。
就在D国工业部门生产出更好的坦克炮时,他们失去了将之攻击效力最大化的原材料。
1943年,D国装甲部队和自行火炮将日益依赖于更大口径的火炮以增加初速,从而导致坦克和反坦克火炮变得更重,机动性更差。
在生产新型坦克过程中,D国工业部门最终在1942年末,将两种型号的主战坦克标准化,使得1943年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3号L/M型仅对装甲防护和涉水能力进行了微小改动,但是4号坦克G型将正面装甲防护增加到80毫米,并很快获得改进的75毫米口径kwk40L/48型加农炮。
同样,1943年12月开始量产3号G型突击炮一样配备了L/48型火炮,其后的正面防护也达到80毫米。
虽然3号L/M型对T-34威胁不大,但是火炮升级到4号G型坦克和3号突击炮G型,将意味着S军将会为停止改进T-34以增加产量的决策,在战场上付出更高的代价。
尽管T-34在战术和战役层面的机动性仍好于任何D国坦克,但它的火力优势已不复存在,装甲防护水平愈发显得不足。
到1942年底,D国坦克手们开始接受新型坦克,较之对手已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上风。
1942年结束时,国防军在东线有19个装甲师,但有3个师被包围,并于1943年一月下旬被歼灭。
失去这3个装甲师,加上在斯塔林格勒包围圈中3个装甲掷弹兵师的损失,对国防军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相对于装备损失,这些已经够糟糕,更严重的是训练有素的兵员折损。
虽然一些装甲部队的核心干部飞离了包围圈,或者因为休假养病,根本不在包围圈内。
但是基层军官与经验丰富的坦克手是没法补充的。
身经百战的第16装甲师设法挽救了4000名伤员,但剩下的9000人再也回不来了。
D国国防军发现,国内的后备营替补人员补充正常战斗损失造成的空缺已经够难,很难再简单的复制经验丰富的连长、排长和士官。
因此,斯塔林格勒战役之后,装甲兵的质量开始持续下滑,这也是D国部队在1941年~1942年赢得战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这样,国防军在东线仍然有超过1500辆可用的坦克和突击炮,这比他们在1941年12月面临的情况好得多,而且装甲师与S军坦克军,在战术层面仍具备优势。
而S军在理论上可以打赢一场对D国的消耗战,但并不等于S军可以打赢一场在消耗上与D国不对等的战争。
D军与S军在人员伤亡比达到7:1甚至更高,如在哈尔科夫、克里米亚和顿河河湾,S军最好的装甲部队瘫痪了好几个月,让D军打到伏尔加河和高加索。
S军这种一边倒的损失,其核心问题在于斯塔林自上而下强加的那种外形和自我毁灭决策。
铁木辛哥、布琼尼、科涅夫甚至朱可夫这样将领经常会放弃军事常识,不断的屈服斯塔林的要求,发动鲁莽而不成熟的进攻。
没有后勤的保障,无法维系装甲作战,缺乏训练,因而部队在战斗中表现恶劣,一触即溃,这是1941年~1942年S军作战失利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斯塔林的固执,让许多年轻有生力量白白的让D军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