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又是一张大饼(1 / 2)
十几二十年后街边随处可见的果蔬店和海鲜店,在2000年的东北还不见身影。
不过在海鲜批发市场里一些卖高端货的档口,带水循环和加氧设备的暂养池、暂养缸不算新鲜东西。
罗一大概形容了一下,李家哥仨和吴海岩便能想象出所谓“精品海鲜店”大概是个什么模样。
配合上商品房小区和有钱人聚集地两个前缀,可行性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不过对于这个提议吴海岩非常不满,因为罗一说的那套东西,与他的希望严重不符。
他要的是整合大港的海产资源,增加所有从业人员的收入,不是给一家一户找一条发财的门路。
于是板着脸问:“你知道大港的海产品每月有多少产出吗?”
“不要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罗一压根没接吴海岩的话茬,自顾自的说:“精品海鲜店的初期投资是很高的,我的建议是多个有实力的商户一起做。”
“合伙儿?”李长海问。
“不。”罗一摆了下手:“先统一考察,圈定出适合经营的地点有多少,然后各家根据自己的实力决定接手几个点。
第一批店铺稳扎稳打,摸索经营模式、调整供货流程,最重要的是,打好口碑。一切理顺之后,随着各城市的扩张同步扩张。”
吴海岩耐着性子听罗一搁那自说自话,越听心里火气越大。找了个气口刚想打断,就看罗一问李长海:“有件事我要确定一下。”
“你说。”李长海立马接话。
“比如一片地,以前分成一块一块的,各家种各家的。自己买种子、肥料、农药。因为是个体采买,所以,各方面的成本都比较高。
如果这些人家联合起来,按各家地的面积折算成股份一起种植。就可以以批发价买种子、农药、肥料。种植成本就降下去了。而且土地连成一片,管理成本也能降下去。”
“你的意思是?包滩和包塘子的也……”李长海跟上了罗一的思路。
“没错。”罗一点头。
“那肯定能节省成本,就是……”李长富插话:“就是,互相之间信不着呀,赚了赔了都容易闹腾。”
“集中养殖是为了进一步压低成本,为下一步扩张做准备。只要品牌口碑立住了,零售网铺开,销售不成问题。
至于信任问题……一步一步的来,先关系好的,或者亲属间几家小规模的联合。等见到利了,其他人自然会主动加入进来。”
“那卖不出去咋办呀?就算咱能开一百家店,而且个个生意都火爆,那一天才多少销量呀。”李长富摇头。
“一百家店只是第一阶段在省内铺开。你别忘了,咱们辽省海岸线长,但黑省和吉省可不挨着海呀,他们不吃海鲜吗?”罗一笑呵呵的问。
“你是说!”李长富怔住,紧接着眼睛就亮了。
不止李长富,李长海和李长林两口子也眼睛放光。
大港太小了,地方小,人的心思眼界也小。产出的海鲜虽然也有销往省外的,但数量极少。绝大多数都是省内消化。
以至于罗一说搞精品海鲜店时,他们根本没想过能把店开到外省去。
这会儿才忽然反应过来,对呀!为什么不走出去呢?
吴海岩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呀!我怎么只顾着盯着省内呢,黑省、吉省可都是市场呀,大市场!
转过头再想罗一刚说的那些“胡言乱语”,如果真能把品牌立起来,分店开遍东三省,大港每年产出的拿点东西还愁卖吗?
而且需求大了,就有了搞统养统收的底气。
哦~原来是这么个“一步一步的来”呀……
吴海岩悟了,手指快速敲了几下桌面,语气很急的说:“几家各干各的不好,应该握紧拳头一起使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