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评藩(2 / 2)
吴佩孚坚持尽快成行,而不是等到农历年后再展开这项工作,谁知道日本人哪天就会不宣而战的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呢?
内阁接受了吴佩孚的意见。
由中央政府各部代表组成的“参襄评藩特别小组”,带着一批各省有较深渊源的本省人事来到了上海,特别小组组长黄绍竑,副组长陈介、陈安宝都是军人出身,这说明内阁对各省的担心、要甚于吴佩孚,毕竟经常与各省打交道的是内阁各部,各省对中央政府是什么态度,内阁比吴佩孚清楚,很多时候、各部都不得不对这些地方政府委曲求全。
内阁不会反对自己“评藩”、吴佩孚还是有自信的,可内阁派来近百人的“参襄评藩特别小组”还是让吴佩孚很吃惊,他与黄绍竑、陈介、陈安宝谈话后,才对“形式统一”有了更深理解。
吴佩孚认为同行的人太多,很容易让各省有顾虑、引起不必要的猜忌,不如让那些各省的组员先自行返回各省、暗中做些调查工作,黄绍竑他们也觉得这样安排更好,于是,参襄小组只留下三位组长和两名秘书。
北京政府搞了这么大一个“参襄评藩特别小组”,那是根本无法保密的,一家报社甚至登出来一篇报道,把吴佩孚即将领导一个特别小组去浙江的事情、给披露了出来。
就在各省组员启程返回各省这天,昏迷多日的露娜终于醒过来了。
一颗石头落地,吴佩孚心情轻松了很多,他很快想好了一个试探各省内心深处的想法的办法,吴佩孚亲自私下用“交心”的方式,与各省军、政最高掌权者密谈,以“民国以来纲纪崩坏,尊卑礼法沦丧”为切入点,由吴佩孚以前朝秀才的身份,向中央政府提议对官员的任命、应遵从“礼制”。
简单解说一下天球中华民国的文官等级制度:
中华民国的文官分为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其他皆称雇员、相当于前朝的“吏”。
特任官为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各省督军或巡阅使(废督后是省长),是直接由大总统单独特令任用的。
简任官分为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第一等简任官为各部次长、副省长,第二等简任官为各部司长、各省厅长。
荐任官分第三、第四、第五等共3个等级,是各部司属各处处长、各省州府的首长,是由各司、各省推荐,国务院下发委任状。
简任官、荐任官的任用,均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简任官且必须由大总统用印任命,理论上荐任官也需得到国务院批复的任命、才能算中中华民国正式官员。
委任官是指各部、各省的简任官,直接委任的科室、县区首长,这是不需要报请国务院批准的。
之前由于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在完成形式统一的过程中,默许各省特任官(省长)故意混同在简任官、荐任官中,将一份大名单报到北京,这样一来,一省的官员都成了省长一人提拔起来“亲友团”,中央政府的政令到了他们这里,阳奉阴违那算是“客气”,一句“水土不服”不宜本地推、广也算回了句话,他们更多的是把中央政府文件当“引火纸”用了。
各省省军情况类似,理论上陆军部有权调动任何部队、各级军官,事实上,在这些个人依附粘性很强的地方军队中,哪怕是个连长、陆军部都很难派进省军中,排长他们要,一是这些军校毕业生军事素养高,第二是排长这种兵头将尾,职务虽然很低、却十分重要,而且是战损极高的岗位。
与文官一样,当初各省省军也是一份大名单报上去,北京政府统一批准,军队中结拜成风、裙带严重,这是非常影响部队战斗力的。
时间不等人,吴佩孚决定直接拿最能看清对方立场的财政、人事问题来“评藩”,吴佩孚计划通过“评藩”,加强各省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劝说各省向北京政府解送更多钱款,对各省未来特任、简任官员任命上,逐渐减少各省自主权。
吴佩孚选择的第一站是浙江。
吴佩孚等到露娜已经能在郭玉屏、阿娅她们的搀扶下下床运动,完全没有生命危险后,这才决定马上开始自己的“评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