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改良版活字印刷术(1 / 2)
崇古斋面向广罗大众购买书籍版权的活动就这么如火如荼得展开了,一开始,很多人将信将疑。直到汉城的一个穷书生,迫于生计拿着自己曾祖父留下的一本散文集上了崇古斋,竟然真的换到了50两银子,整个汉城的读书人都沸腾了。
别以为读书人都很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事实上,在天启国,除了世家名门和商贾巨富的读书人外,其余的大多数读书人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他们需要通过一些副业赚取日常生活和举业的资金,有的是做教员,有的是帮人写信或者抄书之类的。不过就算有副业收入,普通读书人的整体生活水平都还是偏低的,因此崇古斋宣称的50两到500两版权买断银子,对于普通读书人是极具吸引力的。
打个比方,以一户五口人算,若没有突发情况的话,一个普通城镇百姓家庭一年的收入大概在40两左右,如果是农户就更少,大概在12至18两之间。
若一个普通的家庭要供养一个读书人,不仅需要承担少了一个壮劳力而带来的收入减少,而且还需要承担那个读书人上书塾、采购笔墨纸砚、科考路费等高额支出,所以说,有时寒门出贵子,这贵子的供养几乎是需要举全家甚至是全族之力、全村之力。
若是这个普通家庭的读书人考上秀才还好一点,有政府补贴的“廪粮”和“膏火”,但折合银两也就18两左右,若是秀才当“经师”的话,全年经师收入也在50两左右。更多的是没有考上秀才的,没有政府补贴,教书也只能当“蒙师”,一年下来收入最多只有20两。
总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告诉了大家螃蟹好吃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汉城辐射到整个江南地区,凡是有崇古斋的地方,都有读书人在谈论这件事。甚至有些读书人还给自己不在江南地区的挚友写信,让他们搜搜自家书房,说不定可以借此获得一些意外之财,贴补家用。
汉城知府李承彦在一个月后收到京城寄来的家书时,信中竟然也提及:“崇古斋古籍修复大师之事是否属实?若属实,寻机会将人请到京城来。”李承彦不得不感慨崇古斋主事人这招实在厉害,别的不说,崇古斋的名声倒是真的打出去了。
崇古斋的掌柜们都忙疯了,一时这个书生拿着自己刚写的小说上门,一时那个秀才捧着自家祖先留下的孤本进店,甚至还有乡下闻讯而来的大婶,拿着自己平常夹花样的书过来碰碰运气。
程韵也忙疯了,别的地区的崇古斋她不方便去,但是她可以去汉城的呀。从买版权行动开始,她每天上午都去崇古斋后堂坐镇,掌柜将判定过的书籍签到手后就会第一时间给到程韵,就这么一个月的时间,程韵整整收录了10本书籍,外加打包了2本需要修复的古籍回家,花了她3个月的时间才修复完成。
当程韵忙完这一波后,她的积分一下子增加了1520分,分别是通读修复古籍技能书得到的20积分,修复古籍技能达到大师级别得到的1000积分以及收录10本书籍得到了500积分。
在此期间,她还借着林家计划大量印新书的东风,在林家印刷坊推行了改良版的活字印刷术。
之所以说是改良版,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了活字印刷术,只不过还不成熟,普通的印刷坊又不愿意投入那么大的成本去试验一个新的技术,所以目前大多数的印刷坊还是保守得使用雕版印刷术。
程韵给到的改良版不仅解决了刻字的材料问题,还优化了刻字版面不平整等一系列细节问题,对这个时代来讲,已经算是一门成熟的技术了。
一开始,林俊极力反对。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改良版技术未经验证,而且还因为一旦这个技术投入使用了,就会不可避免需要更多的工种来服务于它。比如排字、归字,这些都要求工匠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天启国的读书人几乎不会想要当工匠,更不要说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终生从事这个行业了,这就是活字印刷术在这个时代遇到的不可调和现实之一。
“办法总比困难多,若因为一点困难就举步不前,林家祖先也不会将崇古斋发展到如今地步。而且,你我皆知林家产业已入困境,若不能放手一搏,就只能眼见着它在你手中凋零,你可愿意?”
程韵的一番反问振聋发聩,直接让林俊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