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西北董家(1 / 2)
西北秦州所,董文睿正领着底下兄弟在田地里干活。
去年秋收,秦州所这个西北一带小透明的百户所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丰收,也因此,今年春耕,每个人脸上不再是以往苦哈哈的样子,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天启国养兵用的是军屯制度,全国各地设立的卫所,从京城到地方,每个军人分配50亩田地,免除一切田赋和劳役,只需要闲时耕作,战时上马,耕作所得粮食除了一部分需要上缴朝廷,其余的作为粮饷,自给自足,不从国家税收拨款。
秦州所所在地区的土壤大多都是沙质土壤,沙粒多,粘性低,而且加上西北空气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特性,很多粮食作物都难以在本地存活,就算成功种植了,亩产也比其他地方低很多。
虽然大家都知道是这么一个情况,但上头可不管那么多,该征收的粮食没少征收,这就导致了秦州所的日子很不好过了。
董文睿身为秦州所的百户长,让他打仗可以,但耕地这事他是一窍不通,所以前几年也没能从根源上改善手底下兄弟的生活。只能在有些军户日子实在过不下的时候,自己私下补贴,甚至到了后来,媳妇瞒着他用了自己的嫁妆补贴家用。
因为这个,董文睿在书信里向岳母说出了自己的困局,程韵调查一番后,给了他一个针对西北土壤的耕作办法即沙田耕作法,以及适合西北气候的作物清单,甚至连农作物的种植技巧都列上了。
董文睿收到后,如获至宝,按着上面的方法进行耕作种植,去年秋天,秦州所果然丰收了!
现下,他们在种植的是程韵去年冬天庄子上培育出的玉米种子,这些种子是跟着年礼到的,附上的种植说明提到这种叫做玉米的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可以达到九百多斤。只不过程韵那边的种子有限,给到的玉米种子只够种秦州所一半的田地。即使这样,九百多斤这个数字也够让董文睿激动不已了。
好不容易熬到开春,秦州所的种植玉米大计就开始落实了。董文睿没有提前给底下人透露玉米可能的亩产数量,生怕这批作物还是不适应西北的土壤和气候,种不好,到时反而让底下兄弟希望落空。
底下兄弟也不认识这种叫做玉米的作物,只是董文睿交代了,他们就执行,经过这几年的相处,他们都知道董文睿是怎样的人,对他心服口服。
等到五千亩玉米都完成了定苗补苗后,董文睿才领着一百来号兄弟各自归家。非战时,除了上午出操,军户的生活跟普通的农户其实没什么差别,每天就是在地里头忙活,指望着老天和土地都给面子,赐下一年的富足。
远处的各家房屋已经炊烟袅袅,他们纷纷猜测着今晚自家煮的是什么好菜,农忙时,各家的主妇都比较大方,偶尔会有肉菜,不然干活的男人肚子里没有油水会受不住。
董文睿到家时,饭菜已经做好了,等到他洗手落座后,其余人也都上了饭桌。桌上垒的高高的一盘腊肉让董文睿忍不住吞了下口水,这腊肉是岳母送的年礼中最得他心意的。他们家条件不错,但远没到每顿饭都大口吃肉的程度,而且这腊肉确实好吃,是岳母让自家厨娘做的。
董文睿的大儿子董建业已经能够自己用饭了,不用旁人操心,小女儿董安然在丫鬟的伺候着喂饭,三个大人时不时瞧着这对小儿女,怎么看怎么喜欢,眼角都带笑,一顿饭就在笑声和闲话家常中温馨的度过。
饭后,董文睿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出去散步消食,董母不愿当这个电灯泡,留在了家里。
整个秦州所就百户,大家都集中住在这一片国家统一建造的“员工房”里,每间房的面积和结构其实差不多,唯一区别的就是百户长的房子会大一些。
董文睿领着妻小慢慢走着,沿途遇到同样出来消食的手下或者拿着衣物去河边清洗的妇人,都会停下来寒暄几句,比如说“吃了吗?”“明日干些什么农活?”之类的。所有人对于董文睿一家都很热情,不是因为董文睿是百户长,而是几年相处下来,都知道董文睿一家都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这些手下的好人。还有一些妇人实在喜欢董建业和董安然,聊着聊着就从怀里掏出两颗饴糖塞给两人,林玥推辞不过也只能收下了。
等一家子走到无人的地方,董文睿才牵起妻子有些粗糙的手,仔细瞧着,忍不住说道:“玥儿,跟着我,你吃太多苦了。”去年董母不小心摔断了腿,躺在床上几个月,加上还有两个小儿女,屋里事全靠林玥和当初从江南一起带过来的一个丫鬟操持了。
林玥有些不自在得抽出自己的手,她现在的手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所以不愿意让自己夫君那么瞧着。
不过收回了手后她还是说了一句:“表面是苦,但内心是甜。我有婆婆和你的疼爱,如今还有建业和安然,银钱方面也不用操心,我很知足,也很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