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1 / 1)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1]、定社稷[2]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3]。”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4]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5]”,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6]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7],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8]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殒命亡国,耗矣。网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9]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10]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11],岂可绲[12]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名,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释:
[1]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封建帝王将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常以宗庙作为王室、国家的代称。[2]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以社稷代表国家。[3]苗裔(yì义):后代子孙。[4]陵夷:衰落。[5]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国,作“邦”。协和:调和融洽。[6]蕃卫:扞卫。蕃:通“藩”,屏藩。[7]十二三:十分之二三。[8]萧、曹、绛、灌:指汉相国萧何、曹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9]兢兢:小心戒慎的样子。[10]镜:借鉴。[11]统纪:纲纪。[12]绲(hùn混):同“混”,混同。
赏析:
这篇文章,两段叙事,一段评论。第一段叙历代功臣封赏之制;第二段叙汉高祖封侯功臣的世代兴亡原委;第三段评论上述之事,并申作年表的目的。全文只三百七十五字,叙事的层次多,简练具体;而叙事与议论,又多出以抒情,唱叹之笔多,《史记》文章的跌宕的风神之美,也表现得很突出。
文章叙古今封侯世家的兴衰灭亡,是为了总结原因,提供鉴戒,目的单纯;但作者对这种事的想法,却是复杂的,又很动情感,所以说了一层,便唱叹一层。第一段结尾的“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探索了分封和受封者的主观意图,考察其形势的客观变化,从其始末更替,认识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实,一转折,一对照,一唱叹。第二段,自开头至“异哉所闻”,一转折,一唱叹,而唱叹的语气又特别重,特别奇突;“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一总结,以反诘为唱叹;自此以下,至“馀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经过多层转折,又来一总结,一大唱叹;“网亦少密焉”两句,紧接便来两转折,两唱叹;转折之密,唱叹之多,超过前面。第三段,“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岂可绲乎”,“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颇有所不尽本末”,“得以览焉”等句,都是一小结即一转折,一转折即一唱叹;有的更是两句相连,便自为转折的。其转折之密,唱叹之多,一如第二段的结尾。
一篇短文,用意转折如此其多,唱叹之情如此其浓,文章跌宕的风神如此其突出,在《史记》之前固然见不到,《史记》之后也不容易见到。欧阳修的文章,风神近之,而转折没有这样多;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类文章,转折之多近之,而风神不如。《史记》文章之擅绝技,实在惊人。而且一切转折与唱叹,皆出于自然,非有意做作,更使一些心慕手追者,不容易得其神与气。清林云铭评本文为“引古相形,轩轾绝殊,无限感慨”(《古文析义》),浦起龙评为“古今参会,笔有遥情,字含感慨”(《古文眉诠》),也是从跌宕风神方面去体会其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