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要完蛋了(2 / 2)
有人挂出了苏悦的视频,大家听着两个人的嗓音相似,又有人说做了比对,两个声音确实同属一个人,大家就自己下了定论,觉得音频就是这个唱白蛇传的女生唱的。
本来就是一首国风的曲子,里面还刚好有一小段戏曲,这么多巧合在里面,任谁都会觉得就是苏悦。
所以就有不少喜欢音乐的人开始翻有关苏悦的视频。
这一翻就翻到了今天登上首页的那个剪辑出来的视频。
大家这才发现原来唱歌的女生是个刚刚高考毕业的学生,经过底下评论的科普,知道她不仅仅是刚刚高考毕业,还是文科状元,甚至戏曲也才学了没多久,就已经学会了好几种唱腔和戏种唱法。
这是哪里来的天才少女,居然这么厉害!
但是再看底下那个说酸话的评论,这些平时不怎么关注二次元跟戏曲圈子的人也纷纷开始注册账号,然后下场怼.....辩论。
而因为太过投入,差点坐过站的付鹏回到宿舍之后,见邓琦还没回来,大马金刀地往床上一坐,就开始在班级群里摇人。
他们这是戏曲学校,最不缺的就是学戏的人。
即便学校里有很多人毕业之后是没打算入戏曲这一行的,但不代表他们就能容忍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
所以,没过一会,评论区的数量就开始直线上涨。
原本正跟那些“懂王”奋战的付鹏,看到突然来了很多新人账号在评论区出现,而且看样子还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不由跑到群里喊了一嗓子。
“亲们,大家不用特地注册小号了下场,我看那几个‘懂王’已经开始气急败坏了,估计要不了几个回合,咱们就能大胜了,没必要再去费心思注册小号!”
群里的人看到付鹏这话,都一脸懵。
“没有啊,我们就是用的自己的账号,没有特地去注册小号。”
本来大家也不是什么大V博主,就拿来平时刷刷视频什么的,怼个人而已,又没有什么需要避讳的,根本就没必要去注册账号啊。
“啊,这几个新人号不是咱群里的啊?”付鹏甩了一张截图上来。
等了一会,有个叫生旦净末丑八怪的人回复道:“我刚特地去问了其他班的,上面那几个小号,不是咱班的,也不是咱学校的。”
不是他们学校的,那会是谁?
不过现在要紧的不是去追问这些人是谁,他们的战场还没结束呢。
这边“打”的火热,苏悦跟裴俨到家的时候,发现家里居然灯火通明。
两人对视一眼,没有说话,过了天井往客厅走去。
客厅的门没关,但门上是挂着帘子的。
两人掀开帘子进去,就看到客厅里坐了好几个人,丁阿姨正在旁边招呼着。
“小悦丫头,你可算是回来了。”
房大爷最先看见苏悦,立即招手道。
说完又冲着裴俨点了点头,就拉着苏悦去说话了。
客厅里的人,说是客人,其实就是房大爷几个邻居。
苏悦不知道他们这会了不在家里休息,怎么到她这边来了,心里有些疑惑,面上却带着笑容,顺势坐在了旁边的椅子上。
至于裴俨,打了声招呼之后就回房换衣服去了,似乎对于大家在这里并不好奇的样子。
不等苏悦问起,房大爷几人就开始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小悦啊,你先看看这个。”
“对对对,先看视频,看完咱们再说。”
苏悦拿着房大爷那个他儿子给他买的挺贵的智能机,看着屏幕上放的老大的字体,点开了视频。
视频大概十几分钟的样子,苏悦没有快进,也没有点倍速,而是就这样看了十几分钟。
期间几位大爷大娘也没打扰她,就安静坐在旁边,视线也都落在视频上。
“这个视频怎么了?”苏悦有些不解地问。
虽说视频博主在解说戏曲的时候并不是特别严谨,但他深入浅出地对戏曲对她的唱腔、妆容以及身段做了科普,说明做了不少研究的,她也没看出来这个视频有什么问题。
“我们都觉得这视频做的还成,解说也还凑合,但是这底下的评论吧,就有点不讨人喜欢了。”
房大爷把最激烈的那一条翻开给苏悦看。
“唱的这么狗屁不通还有一群人追捧,看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戏曲真的要完蛋了。”
苏悦看着这句话,眉头微皱,她心里的第一想法倒不是这人说她唱的狗屁不通而生气,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人要说戏曲要完蛋了。
难道紧紧因为她唱了这么几段,他觉得她唱的不好,就觉得戏曲要完蛋了吗?
这个人到底是在信口雌黄,还是言之有物?
苏悦没有去翻底下那些跟这人争论的评论,反而思考起这人的话来。
这四个多月,她从网络上、戏院以及一些学戏的学生、老师身上确实看到了很多不利于戏曲发展的东西,但要说完蛋,却还不至于。
但是如果现在只是完全依靠国家补助来对戏曲进行挽救,这样也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
她选择编剧这个专业,也是因为从戏曲想要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说,改变剧本,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因为戏腔、身段这些大多是传承下来的,一旦改了,那戏曲还是不是戏曲,就难以定论了。
“小悦丫头,你看了这个没有什么想说的吗?”大家看苏悦不说话,不由问道。
苏悦没回答,反而问了一句,“您几位觉得戏曲真的快要完蛋了吗?”
“怎么可能!那人就是胡说八道!”房大爷下意识反驳。
“但是据我所知,如果没有国家的补助,赚钱的戏班屈指可数,很多戏都是根本活不下去的。”苏悦缓缓道。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好像传统文化只能依靠国家的补助才能继续保留。
这话让房大爷几人也说不出话来了。
不说别人,就说他们这些人,平时自诩喜欢听戏看戏,但论花钱买戏票去看,一年到头可能也花不了五百。
可一个院团要养活那么多人,没人愿意花钱看戏,只能靠着国家养活,那他们还能走多远?
艺术形式的保留,不能只靠国家,还需要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