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诵经(1 / 2)
现下的静水庵是最艰难的时候,庵中有三名女弟子,除了大师姐自幼出家,更是上位师太的亲传弟子外,另两位女弟子连佛经上的字都识不全。她们三人住在庵中,靠着后院之中几分菜地与信徒的少许供奉维持生计。偏还有那些登徒子,当静水庵与旁处一般,是卖羊头挂狗肉的,时常有人调戏庵中两位年轻女弟子。
有了她给的钱,静水庵的日子能过得好些,至少不会让枯井师太苦撑三年后才出现转机。
静水庵位于一座荒山上,山原是无主山,只需六十两银子就能将整个山买下来,再有山下周围的良田、三个小村庄,清一色俱是无主田,花银子买下,加起来不到五百亩,只需一千五百两就能买下。
所谓无主山、田,皆归朝廷所有,但若有人买,价格都较便宜,只要出了钱就能买下,但这对寻常百姓来说,却是偌大一笔银钱。
司马纲喝了一声:“出发!”
马车动,两边的景物移,她望向那熟悉的山头,看到山顶掩映在大树林间的静水庵,在山顶一带种满了树木,绿树成茵,而庵堂外头还有二三亩山地,种植有蜀地的红苕。她在那里八年,做得最多的便是采苕叶熬粥、入菜,待得红苕成熟,又以红苕入饭。
静水庵的红苕结的又甜又多,但个头却不及其他地方的大,更为香甜美味,可以蒸、可以清水煮,还能烤。
后来,庵中有一位女尼学山下百姓养鸡,庵中有了鸡蛋吃,吃得最多的菜便是鸡蛋炒番茄,白菜蛋花汤。
大师姐坚持不许人养公鸡,说养了公鸡,蛋就有了生命,每每发现有公鸡,就会低价售卖给山下的村民。
后来,女尼们学得精明,不卖公鸡,直接抓了公鸡到山下,与山下村民们换成母鸡……
现下想来,上一次最后八年的庵堂时光,日子过得惬意、静好。最初因她身子弱,她担负起教庵中师姐妹读书识字的活。后来都会识字了,她与她们一起下地种菜,与会养鸡的师姐学养鸡崽,看着师姐一脸心疼地装了四十个鸡蛋去山下,换回了三十枚“公鸡蛋”孵鸡仔……
庵中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因大家都在潜心读佛经,努力想把日子过好,却是快乐的。只是李翠芳的到来,她欢喜于与故人重逢,没想到那一盏“碧螺春”却要了她的性命。
李翠芳一口咬定她是暴毙而亡,二师姐不想多生事端,收了李翠芳三百两银子,令人将她草草安葬……
她的公道无人讨,若是枯井在,也会是那样的,庵堂不想牵扯俗世的是非恩怨之中。
苏晴的捧着书,良久没有翻看一页。
兰姑姑道:“郡主,若你不想看书,就歇一会儿吧。”
苏晴合上了书页,就像千百次做惯了一般,本能地将手腕上的佛珠摘下,转着佛珠,嘴唇微蠕,依然是在诵经。
萱姑姑吓了一大跳,看着年少的苏晴做得像模像样,要是太子妃知道自己唯一的女儿不慕红尘富贵,而是有心向佛,她会何等伤心。
兰姑姑觉得那女尼就不该出来,什么东西不好给,她怎么能给郡主一串佛珠。
她们不知道苏晴沉陷在前世的回忆里,想的俱是前世一生,那不到三十载的人生,真正的温暖却是在庵堂里感受到的,即便那一群女尼心性淡泊,甚至大多心如止水,每一个都有一段自己的悲伤往事。
自打苏晴得了一串佛珠后,她多了一件事:诵经。
她回到命运开始之时,前一世的命运是什么,是命中注定与双亲离别,一世不得团圆?还是今生才是命运的本来样子?
苏晴的沉默,不再看书,更偏清心寡欲,明明是年少的模样,却有一双经历过沧桑的眼睛,虽有智慧,却更沉静,早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
司马纲乐意看到清心寡欲的苏晴,她越是不争不夺的沉静,他就越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