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可怕的口吃,看好你的宝宝!(1 / 2)
宝宝口吃:孩子的一生都捏在你手里
宝宝在学话时很容易发生口吃现象,据专家统计,儿童口吃的比率在10%左右,是成人口吃的10倍以上,尤其是在三周岁时比率最高,因为三周岁是学话的最关键的时期,所以家长在宝宝学说话时要格外注意区分口吃现象与真正的口吃的区别,因为实际上只有10%的儿童口吃会发展成真正的口吃,其他90%都只是口吃现象或可以纠正的假性口吃。
如何判断你的宝宝的“结结巴巴”是口吃现象还是“真正的口吃”呢?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口吃的“心理预期”,也就是那种在开口说话前出现的“我会口吃”的预感,那种害怕自己会口吃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预期”,是“真正的口吃”的标志。
简单的区分方法
先强调一个前提,口吃不遗传。上一代口吃不会通过遗传影响下一代。三代口吃的现象不少,但都是环境影响。
研究发现,正常人说话时,每几分钟就会结巴一下,但正常人对此并不在意,会继续平静地表达。口吃患者就不同了,他在说话前就知道自己要口吃,而且非常害怕;在口吃现象发生时,他们会格外“吃力”:
或者在说出简单的字词时很困难,有的憋很久才说出来,甚至憋很久也说不出来,或者重复某个字,或者拖音长得没有必要。
或者有挤眼、甩胳膊、歪头、歪嘴、拍大腿等多余“伴随动作”;
从心理变化上,可观察到明显的心理波动,会出现尴尬、难堪的表情,甚至沮丧、痛苦,有明显的受伤害感。
比如,对于第一点,江苏苏州市公安局沈妈妈:我儿子满3周岁时开始口吃,现在,他的口吃时好时坏。比如,他讲故事就不结巴,能把《拔萝卜》这类比较长的故事讲得既流畅又绘声绘色,还在幼儿园得过讲故事比赛二等奖,但是,如果他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往往会口吃,有时候,连最简单的词也“挤”不出来,此时则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伤害。其他样例见下方。
如何对待孩子的口吃
孩子初有口吃现象时不要有任何制止行为,一般会自行消失。如果发展成口吃则要注意。
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儿子现在已经2岁零十一个月,平时活泼好动,语言、唱歌的能力也很正常,最近,他说话时会有点口吃,9月份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全家都非常担心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周围的人都没有这毛病,我们在他口吃以后往往要求他重新慢慢说一遍。
对于这个孩子,他的口吃还没发展成真正的口吃,家长让他重新慢慢说一遍,实际上很可能就会害了孩子,因为这样正提醒了他注意自己的口吃,如果家长比较和气还好,如果是太严厉的家长,孩子必成口吃无疑了。下面一个就是:
一个家长对心理医生说,他六岁的孩子说话突然结巴起来,一个字往往要重复好几次,才能说出下个字,他很着急,甚至会气急败坏地骂孩子,结果当然很坏,这位家长也承认越骂情况越糟糕。
另一个家长做得更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