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遇到了老熟人(1 / 2)
船夫站在前方,手臂就像是机械一样,摆动着,船缓慢地向前移动,蒋秋岚倚在窗边,看着湖边的绿柳愈发渺小。
“二位是夫妻吧?”船夫双手握着桨,看着坐在一起的蒋秋岚和苏轼。
蒋秋岚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想要开口解释,没等她说话,苏轼便用手握住蒋秋岚的手,和她十指相扣,把手放在他的大腿上。
苏轼开朗一笑:“是的,我们二位是夫妻,不知你知道这附近有什么好去的地方。”
蒋秋岚只得将计就计,陪苏轼演起了戏,手指紧紧扣住他的手,开口说道:“我们是新婚夫妻,不知船夫有什么推荐的地方?”
“噢,西湖最繁华的地方啊,在南方,我这就带你们去南边。”船夫回答道。
苏轼眸中带着些许好奇,追问道:“为何不是去北边,西边,而是去南边呢?”
船夫划船的手为之一停,思考了一会,随后回答道:“南边靠近官府,自然比较繁华,西北边那都是农田草舍,常年淤泥堵塞,怪寒酸的。”
苏轼声音放大了几倍:“我们要去西北边。”
船夫疑惑地皱起了眉,大力地划桨,调转船头:“除了一位相公,没有人去西北边的。”
“相公......”苏轼听着这个称呼,陷入沉思。
蒋秋岚松开苏轼的手,用手在他面前挥了挥:“子瞻,你在想什么呢?”
“想到了一位友人呢,只可惜他是个野狐狸精。”苏轼看向船外的风景。
一片肥沃的土壤与湖水接壤,一条黄土铺成的路从湖边绵延向前,路旁是茅舍,屋顶处冒着袅袅炊烟。
苏轼走下船,黑瞳闪烁,眉眼微弯,方巾的飘带随风飘拂,蓝袍垂地,向蒋秋岚伸出一只手,故作情意绵绵地说道:“夫人,我们到了。”
蒋秋岚白了苏轼一眼,小声地说了一句:“平时在博物馆,倒没看过你那么油嘴滑舌。”
蒋秋岚把手搭在苏轼的手上,走下船,二人携手向道路深处走去。
走到中间,蒋秋岚回头,想到自己还没谢过船夫,才寥寥几分钟,湖面上的小舟已经消失踪影。
“奇怪,那个船夫怎么走得那么快?”蒋秋岚问道。
苏轼拉着蒋秋岚,往田地里走去,面露喜色,全然没有回想过去的事情:“走啦走啦,咱们来西湖,得好好视察老百姓,当年这个时候,我就是来的这里,连船夫都是同一个。”
蒋秋岚看着苏轼:“所以说,我们到底是在幻境里,还是在真正的历史里呢?”
苏轼握着蒋秋岚的手紧了些,他那双黑瞳凝视着蒋秋岚:“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是真实存在的,而我是余杭的知州,我便有这个责任去帮助他们。”
蒋秋岚看着苏轼坚挺的背影,他的笑容如此明媚,眼睛永远像个少年,带着对他人回应的期待。
苏轼向田间工作的大娘挥手,周围耕田的人不计其数,他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担心泥泞脏了自己的衣衫,拉着蒋秋岚就下了田。
“阿娘!这段时间收成怎么样啊?”苏轼走到大娘身边,帮她拿收割完的水稻。
大娘用手擦了擦自己额头的汗,直起腰杆,叹了口气,看向苏轼:“哎,最近收成不好啊,做什么都不好,正值灾年,这西湖水瘀堵,那灌溉农田的水,都没有多少是实在的。”
一边的大叔插入谈话:“对啊,我们这啊,都要穷死了,还是不是靠着那城里卖高利贷的活着。”
苏轼拍了拍大娘的肩膀,以表信任:“大娘,你不用担心,你们现在的财政情况我了解了,等到时间,我们就会来帮忙。”
那大娘上下打量了一下苏轼,见他气度不凡,服装还算雅致,便说道:“看这位大人,不像是农家的子弟,想必是新一任官员。”
苏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回答道:“大娘所言是,在下区区小官,见了老百姓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处理好是我们的责任。”
大娘听罢,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后打量起站在一边的蒋秋岚:“这位想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