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故去的时代(1 / 2)
蒋秋岚一行人来到会议室。
会议室没开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蒋秋岚把记影珠扔到地上,珠子碎裂一地,碎片变成了流动的光,如波浪一般向四周流动,搭建出轮廓,又给轮廓内的透明涂抹上色彩。
会议室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头上是蔚蓝的天空。
蒋秋岚低下头,想要触摸田上成熟的稻子,却只触碰到一片虚空。
“师父!师父!”
一位少年出现在眼前,一副刚成年的模样,他穿着短袖短裤,剪一个寸头,双目炯炯有神,皮肤被晒得漆黑。
李清照一下就认出了眼前人:“哟嚯,这不是健业年轻时的样子吗?”
孙健业摇了摇头:“哎,当时候长得真俊啊,要是当时有现在这个条件,我肯定是个大帅哥。”
蒋秋岚忍不住吐槽道:“行了,别自恋了。”
稻田边立着一间土坯房,烟囱飘出阵阵白烟。
从门内走出两位年轻男子,穿着青绿色的军服,戴着红星帽子。
左边的男子生得清瘦,面容清秀,杏目炯炯有神。
蒋秋岚一下就认出那是蒋国春。
蒋秋岚站起身,走到蒋国春面前,她的眼泪几近要控制不出了,尤其是看到年轻的蒋国春。
苏轼却捂住了脸:“啊,天呐,我当时怎么穿这种衣服啊,还赶风潮,剃了个寸头.......”
铁木真看着蒋国春旁边的男子,穿着绿色军装,剃了寸头,笑容清朗,眉眼弯弯。
铁木真:“真没看出来啊,东坡,除了那有点二缺的气质有点像你。”
苏轼:“别说了.....”
影像继续播放着。
稻田外,孙健业跑到蒋国春面前,歪着头,期待地问道:“师父,咱们今晚吃什么?能吃上土豆吗?”
蒋国春点了点头:“土豆那是肯定能的,隔壁小豆他们家,说还给我们准备了烤红薯,味道很棒。”
苏轼穿着一身军装,风吹过他的衣领,他笑容更加灿烂了:“嘿呀,有你苏大哥在,不用担心没饭吃,土豆的一百种做法,我是完全没问题的!肯定对乡亲们的胃口。”
苏轼没脸看下去了:“啊,我平时是这个样子的吗?”
李清照:“完全一致。”
画面流转着,光飘散成尘,又重新汇聚。
在一间小小的茅房里,左侧是一个教室,里面摆着几张木凳,木凳边放着黑板,右侧摆着几样文物。
李白穿着短袖和长裤,留着三七分的刘海,剪了短发,把几件文物搬到了讲台,孙健业在一遍帮忙。
李白:“国春啊,真的有必要把文物搬到这里来吗?”
孙健业:“不用担心,太白,这些文物都是仿制品,摔坏了也是国家给我们报销的,而且,咱们这不也是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吗?”
蒋国春走到孙健业身边,帮他拖住几件陶器,平稳地把它们放到讲台上。
蒋国春:“没错,文物放在城市里面,也只是给知识分子用来观摩,看着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个所以然,咱们带着他们下乡,要把这些知识带给农民和工人。”
孙健业挠了挠头:“我不懂,师父,历史又不像科学技术那么实用,农民看了它又不能直接去种地。”
蒋国春笑而不语。
杜甫和李清照走了进来,他们都换上了新衣衫,剪了头发,像是两个下乡的知青,完全看不出古人的模样。
杜甫穿着一件简朴的白衬衫,衬衫扎进了长裤里面,笑容温和:“国春,你看我这样穿,学生们会不会觉得奇怪?”
蒋国春边整理讲台上的文物,边夸赞道:“不会啊,很自然,子美看上去很儒雅,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你这个语文老师的。”
李清照穿了一条简约的碎花裙:“我呢?这衣服是我自己选的。”
蒋国春:“很有精气神,这下咱们成下乡青年团了,大家跟着我一起,都辛苦了。”
杜甫走到蒋国春身边:“不幸苦不幸苦,我们作为前辈,生在这样的时代,也想这么做,更应该这么做。”
李白看向教室外广阔的天空,笑着感叹道:“是啊,盼了这么久,才盼得一个没有王侯将相,不论世家出身的时代。”
蒋国春:“好了好了,别在这感叹了,我辛苦备了一晚上课,待会我还打算带着学生下田,你们帮我看看我讲的怎么样。”
光再次分散,蒋国春把文物放进了玻璃柜子里,渔樵村的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来到文物馆,见到这些奇珍异宝,个个眼睛里都闪着光。
“先生!”一位小男孩盯着玻璃柜里的耒,惊叹道:“这是什么?古时候的农具吗?”
蒋国春点了点头:“没错,这是早期的农具,那个时候,王朝还没有出现,我现在带大家去田里,大家可以通过农具的变化,了解王朝的变迁。”
孙健业站在一边,给大家发放各种古代农具的复制品。
蒋国春领着众学生走入稻田,躬下身,给学生们演示不同农具的耕作方法——从耒,到铁犁牛耕,再到曲辕犁,最后再到当时的机械化耕作,看得学生们两眼冒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