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爱情至上的陆仁(1 / 2)
“妈?”
“思思啊,怎么了?”
“我要回北都了......”
周淑华眼泪夺眶而出,却强忍着哽咽,轻道:“怎......怎么这么.....快?不是......要见面的吗?”一句话说得有些艰难。
女人有时的心境,与结婚的时间长短并无多大关系。
为什么有人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维持呢?如夏国建国以前的时代,男女盲婚盲嫁,一掀盖头就是一生。那为什么也有人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意义呢?因为,如果没有离婚这个制度,那一切休提,因为一切无法改变,但有了离婚或是和离这种制度后,女人想什么时候分开,并不是取决于爱或不爱,而是取决于她的忍耐极限到了哪儿。而没有爱情为始,女人是能够轻易说再见,而且再不回头的。那如果有爱情呢?至少曾经爱过,就是分开,也是无悔。
这就是陆仁觉得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原因,他认为女人该有的爱情观,始于激情,成于爱情,浓于亲情,终于恩情。能白头到老的,生则同裘死则同穴;不能白头到老的,感恩相爱,祝福未来,一别两宽,各自安好。同时,陆仁虽觉得婚姻必须有爱情,但爱情并不一定需要或能成就婚姻,因为这本就不是一回事。
爱情是人从“原始动物”向“智慧生物”变化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难以言表”且“未必必然需要”的一种短暂性的情绪。而婚姻则是个别一些国家为了社会稳定而对家庭单位进行管理而产生的一种基于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陆仁的心里,两者有太多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两者都具备了极其美好和极其丑陋,这种极端的两面性”。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这两个话题成为了影视剧、音乐、舞台、绘画等艺术形式里永不过时的主题。
周淑华和陆仲显然不是像陆仁那样笃信必须有爱情才有婚姻的人,所以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一次是这样,两次也是,无论多少次,都是一样。因为婚姻本就是一地鸡毛,如果没有爱情,那就是一地鸡毛洒在鸡屎上,不但捡着累,而且必须忍着臭和恶心。
周淑华后悔吗?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爱陆仲吗?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当她遇见舞池里潇洒旋转舞姿翩翩的陆仲时,她心动了,当陆仲为她和向她施暴的男人动手时,她感动了。这就是爱情吗?陆仁觉得,这是笑话。如果是这样,那她前一段婚姻呢?又是另一个爱情故事?一定有的吧。可故事是故事,爱情却未必。在陆仁眼里,周淑华这个好女人,一生都没弄明白什么是爱情,所以只会妥协、焦躁、自卑和不安。
可至少有一点,对陈思思这女儿,周是真心舍不得的。可她也明白,毕竟陈父是个好父亲,且富足宽裕,也能更好的培养女儿。所以她觉得自己是牺牲自己想留住女儿的私心,为了女儿的未来,忍痛离开女儿。但她从来没有站在陈思思的角度和立场,思考过哪怕一次,所以她也从未问过陈思思的想法。而陈父和她的不同,就是陈父问过陈思思,所以陈思思再舍不得母亲,却也选择跟着她认为爱她更甚的父亲。
“哦......我爸生意上有急事要处理。我......放假再回来。那个......”陈思思欲言又止。
“怎么了?”周淑华又是难过又是心疼,难过是她觉得女儿也是舍不得她的,心疼是她觉得女儿应该是希望见她又开不了口。
“我......你......你有陆仁的电话吗?”
“啊?”周淑华一时忘记难过了,这情绪急转直下让她有些适应不过来。
“没有吗?”陈思思觉得母亲定是有的,担心母亲不想给。
她对母亲打从心里是有些失望的,如果不是想问陆仁的联系方式,可能早挂电话了。她的失望并不是周淑华没争取她这个女儿,而是没把心思放她身上。她离婚前大多情绪是哀叹婚姻的不幸,离婚后依然如此。或许有人觉得她不懂事,可谁又能苛责一个这个年纪的女孩多懂事呢?大人尚且不懂事,孩子又能多懂事?懂事癌是病,得治。
“我.....我问问他爸,应该是有的。我等会儿打给你。”周淑华赶紧擦了擦泪痕,深呼吸调整情绪。“陆仲啊,你儿子电话你有吗?”
“有啊。你找他有事?”陆仲有些不耐烦,原本温文尔雅的他,如今很多不顺,唯一最欣慰的就是儿子完全不需要他操心。与周淑华一样的陆仲,也是一生不懂爱情的人。无论是对洛玉珍还是周淑华,他都是心动,然后撩,然后不耐烦但基于责任背负责任。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却是陆仁眼中有些鄙视的对象。前世一生未能和解的父子情,在这世可以说彻底崩塌了。陆仁自己对父亲也没什么责怪的,只是单纯不认可而已,正如前世陆仲对他的不认可。即使陆仲这一世对他很认可,却也难以改变他对陆仲的不认可。因为不同的环境,确实同样的价值观的碰撞,“噼噼啪啪”火星四溅,两败俱伤。
“不是。是思思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