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入股(1 / 2)
在朱标迁都北京后,开国公常家和梁国公蓝家作为勋贵,自然也要随同朝廷一起迁往北京的。
如同大明朝廷在南京保留了一套精简的官僚机构作为备份一般,常家和蓝家等许多勋贵也在南京保留了各自的府邸和产业,经营着不少田庄和店铺生意。
这些产业总要有人负责打理,而且必须是本家的嫡传子弟才行,所以蓝海昌和常文良就是各自家族中留守南京负责打理家族生意的人。
与皇位传承类似,这些勋贵家族通常也是由嫡长子继承爵位。
拜朱元璋的藩王分封制度所赐,朱明王朝的皇族过得可谓是十分舒服。
即便是没能继承皇位的其他皇子,至少也能得到一个藩王的封号,虽说被圈养在封地几乎不能离开,但在王城内几乎就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佳肴美酒、钱财美女应有尽有,他们平日里唯一的乐趣就是不停地造人。
而勋贵家族的子弟就没这么好命了,因为爵位只有一个,其余没能继承爵位的子弟只能自谋出路。
与皇帝关系好或者路子比较广的勋贵家族还能靠着关系,给自家子弟安排一些锦衣卫的闲差吃皇粮,而不受皇帝待见或者人缘不太好的勋贵家族对此只能干瞪眼,毫无办法了。
而且经过近百年的文官政治,这些勋贵们被皇帝和文官阶层联手打压,在朝堂上的势力被削弱和限制得很厉害,几乎没有存在感,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政治权力了。
既然政治上被限制,那么他们只有转而追求点别的东西了。
况且自家的世袭爵位只有一个,总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可以传承下去的财富,最好能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地生存下去才好。
因此这些勋贵家族普遍对财富、土地和生意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即便如常家和蓝家这样的顶级勋贵也不例外。
这顿酒席一直吃到天黑,赵鸿义对常遇春和蓝玉的赫赫武功着实夸赞了一回,令蓝海昌和常文良两人大有好感,与赵鸿义称兄道弟起来。
同时两人也趁机向赵鸿义了解《江南时报》的情况。
若论最近南直隶地区最出风头的事物,当然非《江南时报》莫属了。
不过此时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看个新鲜的阶段,并没有弄明白这里面的商业逻辑。
而触觉十分敏锐的勋贵们则已经开始关注并了解这门生意了,因为他们手底下或多或少都有些店铺或生意曾经在《江南时报》上打过广告,花了多少钱、广告效果如何,他们也是一清二楚的。
虽然现在《江南时报》的广告费并不算很贵,然而目前只是起步阶段,江南时报的影响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许多地区根本就看不到这份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