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羽林三兄弟(1 / 2)
建章宫。
汉武帝于太初元年所建,位于未央宫东南。
整个宫廷规模宏大。
正门圆阙穿过玉堂,经建章前殿到天梁宫成一条直线。
其他宫室分列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宫内门阙重叠,有“千门万户”之称。
宫内有太液池。
汉武帝晚年好道。为了求神祈仙,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仿东海中的 瀛洲、 蓬莱、方丈,三座神山。
《 西京赋》曰:“神山峨峨,列 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
太液池岸边湖内,各种奇草异兽,珍禽飞鸟充斥其中。
《 西京杂记》卷一载:“ 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鶄、鸿鶂动辄成群。”
建章宫最高处为神明台。
此台高达数十丈,台上立着铜铸的仙人像。
仙人手掌有七围之大,上托一个二十七丈的大铜盘,盘内置有巨型玉杯。
空中的露水每日汇于玉杯中,故此杯又名“ 承露盘”。
汉武帝当年常饮玉杯中的露水,想着喝了天赐的“琼浆玉液”,就能益寿成仙。
神明台上除仙人像外,还设有九室,象征 九天。
武帝时此台常住道士、巫师百余人。
道士炼丹,巫师通灵。整日价烟雾环绕,让人望之如临圣境。
建章宫的东门上装有两只高丈余的鎏金铜凤凰,人称“双凤阙”。
双凤阙外约三箭之地,便是羽林卫大营。
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成军的羽林卫,约两千余士。
军中有左,右骑兵合计大概千人,车兵数百人,步战兵数百人。
大营辕门紧闭,两什甲士在什长的带领下,持矛戈巡梭游弋。
营内校场中,军士正在操练。
一时旗令飞扬,杀声喧天。
校场一侧,羽林左右骑的兵士在练习着骑射。
汉朝时还没发明马镫,也没有高桥硬马鞍。
骑兵只能骑到一处停下,两腿夹紧马身之后,再腾双手引弓控弦。
另一侧步军、车军配合。
步弓远射,战车筑阵,步军矛攻盾御,车兵戈戟齐下。
近身后短兵相接,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校场中央,跪缚着三个赤膊军汉。
阳光的照射下,三人隆起的肌肉微微冒汗,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
拇指粗细的草绳,深深的勒进肉里。
三个军汉都是自幼入营的羽林孤儿。
虽才十八九岁年纪,但是长年的军营生涯,让他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成熟的多。
其中个子最高的叫姚胜,身长约九尺,按后世算法是一米九多的大个。
姚胜虽然个子最高,年龄却是最小。
其父原是北军胡骑营中的匈奴降汉骑兵。
姚父是胡人,他生的也颇有些胡人样貌,高鼻深目满面虬须。
姚胜出生后随了母亲姓姚。
年龄最长的叫杜迁。
杜迁面目俊朗,性格比较沉稳,身高也有将近八尺。
三人中,年龄居中的名叫蒋兴。
他的个头,比另外两人矮了一大截。
蒋兴虽然生的矮小,但也是一身腱子肉又兼着身手灵巧。
平时在校场放对搏击时,大个子姚胜也难在他身上讨到便宜。
杜迁和蒋兴,是北军射声弓弩营士卒的遗孤。
两人都是父母双亡,自幼就以羽林孤儿身份入了羽林卫。
在营中二人最是投缘,训练之余常常在一起玩耍。
在姚胜七八岁时,父亲随胡骑营配合边军作战,也殁在了沙场。
姚胜跟着姚母在长安城度日。
邻居有老太太,看这孤儿寡母度日不易。就把姚母介绍给街坊一个中年张姓小生意人,重新组成了家庭。
虽然后父对待姚胜也不错,但小家伙不想再在这个新家呆下去。
就跑去报了亡父的军籍,作为羽林孤儿也入了羽林卫。
姚胜入营后,仗着个子大,想欺负小个子蒋兴。
结果被杜迁蒋兴合伙胖揍了一顿。
不打不相识。
这三人最后倒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
姚母嫁入张家后,又生了个女儿。
张父中年得女视如珍宝,给爱女取名张珍。
张父靠收取近郊山民采的野蜜山货,在城中贩卖为生。
姚胜三人逢到休沐时,也常到张家来帮忙。
老天爷专坑苦命人。
张珍长到四五岁时,张父得了急症一命呜呼。
姚母又成了寡妇。
还好近几年帮衬丈夫做生意。
送货的山民和经常收用山货的几家大宅院采买,姚母都还熟识。
办完丈夫的丧事,蒋母拾起了收山货的小生意。
只是,一个带着小姑娘的妇道人家不好去市场街头叫卖,收入一下少了一截。
仅仗着几家豪门宅院的老主顾,母女俩勉强维持生活。
后来姚胜年岁渐长,羽林营里开始给他发放饷钱。
在姚胜的周济下,母女俩的生活才宽裕一些。
这两年王莽掌权,羽林卫的地位一落千丈。
原本和期门郎同样的比二百石的月俸,现在变成了每月十六斛。
张珍年岁渐长,吃穿用度增多日子又渐渐紧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