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许家兄弟在棠州(1 / 2)
许禾请两个哥哥吃了棠州的特色早点,就带着两人去了蔡家的纸马铺,下葬时,蔡大姐的兄长蔡师傅帮了她许多,两家人来往多,许禾自然不会选择其他家的铺子。
蔡师傅家的纸马铺是个夫妻店,两夫妻纸扎手艺都不错,自己做自己卖,旱涝保收。时间正早,铺子里,蔡师傅和他的妻子李师傅正打扫,看到许禾带着人进来,还有些惊讶:
“许娘子,今天怎么过来了?”
“蔡师傅,李师傅,早上好。今天带我娘家兄弟买些香烛纸扎。”许禾给两边互相介绍,又说道:“我两位哥哥准备上山去拜拜我公婆,这不就来您家买了。”
李师傅平常虽然不怎么参与葫芦巷子里主妇们的茶话会,却也知道许禾的来历,容州那边过来的寡妇,搬来巷子里后也没有见到有什么亲戚往来。虽说大家没有逃荒经历,但也知道逃荒路上,亲人失散太常见了,所以也都猜许娘子家不是亲人去了,就是失散了,没想到今天竟然能看到许娘子的兄弟。
李师傅虽然常卖白事用的香烛纸钱,可谓见惯了生死,却依然有一副软心肠,何况许娘子与她家小姑子关系好,她能够找到亲人,一家团聚,李师傅也为她高兴:
“这可真是好消息!当家的,赶紧去挑了那新做的纸扎,还有那新收的香烛,别耽误了许娘子的事情!”
回到家宋瑜和宋瑾已经起来自己收拾完了,许禾等两个娃吃完早餐,将他们送到隔壁吴慧云家里,拜托帮忙照看一下,就带着许老大和许老四出发了。
来回路上花了近一个时辰,中间祭拜又是半个时辰,等到回家已经是正午,这时候做饭却是晚了。许禾早料到这种情况,出发前就在街上的饭店提前下了单,三人回到家,刚休息一会儿,送饭的闲汉就上门了。
午餐依旧是丰富的,紫苏煎鱼、黄金鸡、东坡豆腐、金玉羹、清炒菘菜,再配上雕菰饭,物美价廉,分量实在,五个人吃,绰绰有余。
经过了这三餐饭,许老大是彻底放下了心来,这人不缺吃不缺喝,有房住有钱花,日子也就差不多了。确认了妹妹过得好,许老大就决定回家去了,总不能赖在妹妹家里白吃白喝。他一个乡下汉子,除了打猎也没有其他擅长的,妹子家里连柴火都是直接买的,也用不着他费力气劈柴,既如此,还不如先回家,尽快告诉爹娘妹妹的消息,让他们两老放心。
许禾能让自家哥哥来了不到一天就走人吗?那她成什么人了,又不缺那点吃饭钱,自然要挽留:“大哥,四哥,我知道你们急着回家告诉爹娘我的消息,可哪里有刚来就走的道理。这过两天就是重阳了,难道还要在路上过节不成?
再说,我都一年多没见过爹娘,还有家里的嫂嫂,侄子侄女他们了,怎么也得让我准备点东西带去,这是我的心意,两位哥哥可别推辞!”
不管是以前还是如今的许禾,都是当家主妇,做事向来果断,说一不二,许老大和许老四都清楚自家妹妹的性子,只得答应下来,在许禾这里又住了两天。
这两天,许禾也没闲着,除了带两位哥哥看看棠州的风景,就是在准备要带给许家的礼物。许家一大家子,不算许老大的大儿媳妇肚子里那没出生的娃,上上下下,足有二十三口人。因为这时代徭役都是按户籍来征人头,这么一大家子,也就没有分家,都住在一起。
也就是许家长辈为人清明,儿女之间都是一碗水端平,不偏颇,许家家风好,不然,这么多人住在一起,闹腾起来,单身主义的许禾想想都窒息!
给许家人准备的东西,最多的就是布料,这也是最实在的,家里人多,做衣服都比别家花费布匹。也没有买多好的,都是棠州这边本地生产的细棉布。有青绿、黑紫这样男女都适合的颜色,也有藕色、月白、杏黄等稍微鲜艳一点适合年轻妇人和孩子们的颜色。也不贵,许禾选了十六匹布,花费不到5贯钱,一匹布平均下来也就280文左右。有这么些布料,足够许家上下都做一身新衣服还能余下一点。
除了布料,就是各种吃食,许家是猎户,寻常不缺野味肉食。但许禾知道,许家家底也就是比普通农户家厚实一些,经历了逃难,又在沙溪村定居建房,肯定花费了不少老本,再加上家中有孩子多,管家的主妇们也不敢随意花费,打猎得到的野味大多数卖出去换钱了。
各种新鲜肉食是带不上的,如今虽然天不热了,但路上两天,新鲜肉食肯定放不住,沙溪村靠山,也不缺干货,拿的最多的还是各种熏肉,鸡鸭鱼和猪肉都有。蟹黄酱也从杂货铺买了两坛子,还和两个哥哥仔细说了做法。然后就是棠州的特色点心,能放几日的都买了一些。给孩子们的糖果蜜饯,以及时令耐放的各种水果。
想到许家带给她的那根人参,看着都有五六十年了,到药铺也能卖不少钱呢,更难得的是,这中野生人参,往往还有价无市。许禾是个投桃报李的性子,许家人对出嫁的女儿如此舍得,她也不会吝啬。乡下好大夫少,看病难,庄户人家,生病了也多数以熬为主,毕竟这时代无论是看大夫的诊费还是吃药的药费,都不便宜。许禾于是在杏春堂周老大夫那里买了不少中成药,许家猎户多,上山打猎受些小伤再正常不过,所以许禾准备了不少跌打损伤和止血的药剂,再就是治疗普通风寒、健胃消脾的家常用药,另外花了高价,请周老大夫亲自调了保胎药和难产关键时候的保命药,这时候的女人生孩子真的是闯鬼门关,有了这两样药,也算有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