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打糍粑(1 / 2)
许家人进一步融入沙溪村之后的好处是肉眼可见的,平时村民们有点什么活动,都会过来问问许家要不要参加。
最近沙溪村的村民们都在忙着蒸糯米,打糍粑。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许家是没有做糍粑的习惯的,驰安县那边也不流行这个。
入乡随俗,许家人也想好好融入本地,在上门的村民这么一说之后,许老大作为长子,发挥主人翁精神,立马和人家问起了这糍粑的做法。
说来,许禾其实也知道糍粑的大概制作过程,前世,她小的时候,乡下的祖父母都会自己做糍粑,许禾虽然没有亲身上阵过,但看了这么多年,看也看会了。
沙溪村的糍粑和她前世乡下祖母家做的差不多,首先选上好的糯米提前淘洗浸泡,然后放到木甑里蒸熟成糯米饭。
冬日闲着无事,许家为了做糍粑,早上吃完早饭就忙活开了,等到糯米饭蒸熟,也刚好到了午时,许禾想起了前世每到家里做糍粑的时候,都会趁机做糯米饭团吃。吃起来软糯又有嚼劲的糯米饭,和平日里的粳米饭比起来,也别有风味。
刚好家里最近没少屯食,熬猪油剩下的油渣,撒点盐,拌一拌,再裹到刚出锅的糯米饭里面,搓成糯米饭团子,一口下去,油渣的香味混合着糯米的香甜,一致获得了孩子们的喜欢!
除了油渣糯米饭团,还有家里剩的卤味,卤猪头肉饭团、卤大肠饭团,猪肚饭团、还有卤萝卜饭团,各有各的风味!
都说糯米吃多了不好消化,嗯,消化系统不成熟的小娃娃们还是要乖乖遵守的,少吃点糯米,至于大人们,哎呀,吃了再说!
享用完了糯米饭团,正经开始打糍粑了,打糍粑要用的木杵和石臼许家是没有的,好在邻居家的小孩最近没少吃许家的卤味,这不家里大人不好意思了,大方的将家里用的杵槌和石臼贡献出来。
人多力量大,将木甑里的熟糯米倒入石臼中,许家几个兄弟带着成了年的侄子一起,两人一组轮换着来,一人手中一个木杵,用力捣搅,等到糯米被舂制成粘乎乎的的白团,基本看不到米粒后,也就差不多了。
许禾趁这个时候挖了一团出来,软软糯糯的,捏成小丸子的样式,配上白糖,甜糯可口。不过,许禾更喜欢配熬制好的红糖,比白糖更香甜一些。
之前吃了饭团,糍粑也吃不了多少,就是尝尝味儿,看着许家兄弟将舂制好的糍粑放入新做好不久的四方木质模板里,放在厨房窗台下通风,等到晾凉成型后,再切制成长宽厚度适宜的大小,放在水缸里浸泡,按时换水,可以放好几个月。
放了两天,糍粑差不多就风干了,许大嫂当即拆了模具,将糍粑切块,当天晚上,许家就吃到了咸口的油煎糍粑,煎的两面金黄的糍粑,一口下去,咸香十足!还有糍粑炒白菜,别说,看起来有点黑暗料理的样子,但吃起来,这味道还真不错。
除了打糍粑,做米糕也是沙溪村的腊月风俗,都是糯米制品,但与糍粑是用蒸熟的糯米舂制而成不同,米糕是用糯米粉做的。
家里没有石磨,一大早的,许家两个孙辈的儿媳妇就拎着一小袋子的糯米,到了沙溪村的石磨坊,这石磨坊是沙溪村的大姓齐家族长家的经营,陈雪梅和王梨花到的时候,已经有好些人排队在等着磨粉了。
见了陈雪梅和王梨花,都纷纷打招呼:“许峰家的,许岭家的,也来磨糯米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