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菜鸟记者(2 / 2)
大动脉拐过中部平原,把它那钢铁触角,伸到这个黑色而火热的心脏里。
正因为有煤,这里不但通了火车,还少有的通了飞机。
孙少平他们是坐飞机到的。
那时正值傍晚。
暮色笼罩下,狭长的山沟里陡然间亮起一片繁星似的灯火。
这便是铜城。
“好美呀!”
田晓霞趴在飞机的舷窗上,陶醉般的望着下面那一片灿烂灯火。
“这里没有白天和夜晚,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永远激动不安地喧腾着,像一锅沸水。”
老杨是此行的带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他这次来,是上面授意。
目的是让他充当教练,好好锻炼一下这两个菜鸟新人。
侠客岛能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报社,更瞒不过他乔伯年。
老杨自然不是第一次来铜城,就当仁不让的充当了两人的导游。
“等下井去看过后,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地底下才真的叫壮观呢。”
“太伟大了!这里!”
铜城不负这个赞誉。
铜城因煤而生,因煤而闻名,是此时大西北首屈一指的煤炭产地。
这里所产煤炭,不仅满足了本省工业的需要,还远销全国十七个省市。
铜城及其周围的矿区,是一片喧腾不安、充满无限活力的土地。
这里的街道、房屋、树木,甚至是一棵小草,都被打上了煤的印记,就连天上飞的小鸟,也没有例外的,被无处不有的煤给熏染成了烟灰色……
煤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生机,铁路给这里带来了成千上万操各种口音的外地人,其中尤以中原人最多。
多到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自三八年那次有名的水灾开始,中原人就开始了往大西北的迁徙,直到后来的大饥荒,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他们携儿带女,背筐挑担,从家乡逃出来,过了潼关,过了黄河。
靠双脚丈量土地,沿陇海铁路一路西行,踪迹最远能到疆省的边界线上。
更多的人,都在沿途落了户,
时至今日,大多已经繁衍了两代人,成了当地的“老户”。
中原人豁达豪爽,直肠热肚。
他们遭遇不平也不愿诉诸法律,常以拳脚论输赢,哪怕受伤,也都是斗殴双方自己私了。
艰难的生存历程,还多从事重体力劳动,使他们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
接待少平他们一行的雷汉义,就是一个中原人;陪着他们下井的王世才,也是一个中原人。
雷汉义留着一个大光头,说话粗俗但听着很是带劲儿,典型的煤矿工人。
不过,他是煤矿工人的头。
是整个采煤五区的副区长。
王世才大三十几,脸色有点白。
是一种缺乏日晒的那种没有血色的白,是典型的下井工人肤色。
王世才身材高大,但背驼得厉害,嘴里还镶着两颗“金牙”。
少平凭直觉判断,他的驼背和那两颗假门牙,都是煤矿留给他的纪念。
王世才是采煤一班的班长,全区出名的斧子工,在他的带领下,三个来自省城的记者下了井。
随着升降机下降,一副波澜壮阔的地下景观,突然展现在三人面前。
也一下子惊呆了,两个还从来没有到过地下这么深处的菜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