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谁可接赵远松的任(2 / 2)
曹兴午的内心也是震惊的,他没想到赵远松竟然举荐了他。
他心里顿时有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他不过区区的一个举人出身,像他这种举人或者秀才出身的官员,本来就被人家看不起。
但凡是考上过进士的人,谁看得起他?
鹿邑县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满朝文武,甚至是陛下的眼内。
谁能够在赵远松走之后,在这鹿野县干出一番成绩,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赵远松是给了他一个大好的机会。
不管这个事情做不做得成,赵远松对他都是有知遇之恩的。
但是,曹兴午想要被提拔,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县丞一般不会升职为县令,它只会更进一步的府衙去当个教授,或者当个经历,最好的也不过升任通判。
他就连同知的可能性都不大,同知或者知府,一般由知县升任。
这显然是和惯例不符的。
可赵远松现在关系够硬,寿宁侯,萧公公,哪一个跟他没点关系?
就连陛下都问他建议了,那么说他这个事情还是很有可能做得成的。
曹兴午一直以为自己当个县丞,就已经顶了天的。
他的出身已经限制了他,让不太可能在往上更进一步。
他在鹿邑县呕心沥血,曾经无数个日日夜夜不能入眠。
赵远松对鹿邑县的百姓们是有感情的,难道他就没有感情吗?
他无数次想过,要是赵远松调走之后,鹿邑县该会走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鹿邑县的百姓们又何去何从?
鹿邑百姓现在过得那么好,不知道有多少的官员,都盯着鹿邑县知县的位置。
可他们都不懂鹿邑县,他们只会祸害了鹿邑县,但是他心中无可奈何。
因为他心里明白,无论谁来当这个知县,都不能轮到他来当这个知县,
他这一辈子都只能够在这鹿邑县里面当个县丞,看着鹿邑县兴盛,看着鹿邑县衰落,看着鹿邑县从贫困到繁华再到穷困。
他不甘心,他珍惜每一段日子,他每天在县衙熬到深夜才回家,但从来都是深深的无力感。
想不到就在今天,他听到了这个大好消息。
他忍不住走出来,对着上面的赵远松深深的一拱手,眼含热泪,声音嘶哑地说道,“多谢知县老爷的举荐,能得到知县的认可,属下这一辈子算是值了。”
“此事无论得不得成,属下都感谢老爷的知遇之恩。”
赵远松瞅他一眼,要他以前的性格,今天他肯定得抖个机灵。
可是他看到曹兴午这副真情流露的样子,还是叹了口气,说,“其实也不知道做不做成,我们都尽力而为吧!”
“若是做得成,你在鹿邑县好好干,为百姓们谋福利。”
“此事要是做不成,你就收拾收拾包裹,到时候我去哪里上任,想办法也把你搞过去。”
“你再跟着我混就是了,当然,也得看你自己愿不愿意。”
曹兴午连忙点头,坚定地说道,能跟随老爷做事,是属下一生的荣幸,知县去哪里,我都愿意跟随知县。”
“只要为我大明效力,我都愿意。”
弘治天子等人看到这一幕,也深有感触。
他们也是知道曹兴午的勤勉,再看到曹兴午的这副表情,明白他今天流下的眼泪,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可能升官了,更是证明他心里是真的有鹿邑县的。
弘治天子心想,像曹兴午这样的官员,又能有多少呢?
赵远松说的没错,要是换个别地方的官员来这里当知县,只怕这鹿邑县的繁华不在。
弘治天子点了点头,说道,“你放心,这个事情我会尽力帮你们奔走,虽不能说十成十能成功,但八九成的把握还是有的。”
那边的萧敬与牟斌看到这一幕,也不知道怎么说,什么叫八九成的把据。
你就是个皇帝,要安排个知县,虽然这个县比较特别,但是谁敢反对?
这个曹兴午这一次是走了大运了。
这场宴席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
等到宴席结束之后,没过两天,县里面引起了一种说法,说是赵远松要调到别的地方去当官。
这些说法是从京城那边回来的商贾说的,商贾们收消息,也还是那么的迅速。
百姓们听着这些话,颇为惶恐。
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就希望赵远松不要调到别的地方去。
他们希望赵远松能继续在这鹿邑县当知县,一直当到老死为止,最好可以以伴随他们生老病死,可以伴随他们儿孙满堂。
他们自己的内心也明白,这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们一直是这样祈祷的。
还是那座熟悉的酒楼,还是那个熟悉的位置。
老秀才也是叹了口气,“鹿邑县以后怕是难了,知县老爷一走,咱们这里还不知道要来什么样的官员。”
旁边一个商贾忍不住垂泪,“咱鹿邑县商贸如此发达,大多都是老爷的功劳。”
“现在老爷要走了,鹿邑县怕是要萧条下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得丢失饭碗喽。”
旁边有百姓忍不住看着老秀才说道,“秀才老人,你儿子不是考上了举人了吗?”
“不如叫他努力一把,再考上个进士,想办法走走关系,就来自鹿邑县当官。”
“咱自己人来这里当官,那总比别人要好,虽然比不上老爷,但肯定也不会太差。”
秀才听到有人夸赞他儿子,认为他儿子可以考上进士,他虽然是高兴,但是他摇了摇头。
“我儿子就算能考上进士,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老爷眼看着快要调走了,他哪里来得及。”
“何况你们这些混账是真不懂事,哪有自己人在本地当官的道理。”
也有百姓忍不住说道,“实在不行,我们去求一求知县,让他老人家不要离开我们,继续在我们鹿邑县当知县,不知可否?”
其他人听到这话,都是皱了皱眉头,他们觉得这个事情断然是不可能办得成的。
“现在老爷是要升官,你以为老爷去干嘛?”
“正是,哪有升官不走的道理!”
又有人骂道,“你才是个混账,难道我们拿了老爷的好处,还要阻碍老爷升官不成?”
就在这座酒楼的另外一个角落里,坐了个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
这人操持着一副南方口音,与本地的口音截然不同。
不过,这倒也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
来鹿邑做买卖的商旅,可谓是天南地北都有。
外地口音也根本算不上什么,无非就是有一些无良商贩,听说你是外地口音,在你买东西的时候,故意给你加上两文钱的价而已。
旁边的一个亲随,忍不住对商贾说道,“老爷,看来那赵知县在这鹿邑县干的还真是不错,眼看着他要升官了,鹿邑县的百姓们都不舍得了。”
这中年富商正是那苗鹏生,苗鹏生一路往北边来,昨天傍晚才刚刚赶到这鹿邑县。
他来到这鹿邑县之后,小刀拉屁股,也算是开了眼了。
他没想到区区的一个县,竟然能够繁华到这种程度。
那宽广的道路,那一眼看不到边的稻田,那车来车往的商队那繁华的街道,这些东西,可谓是亮瞎了他的眼。
很多年前,他进京赶考的时候,路过过这个鹿邑县。
当时,鹿邑县那副残破不堪的模样,犹如就在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