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危机将来(2 / 2)
“只是再调两万湖广的军队去西南,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
在场的几个阁老听到最后,都沉默了一下,他们明白了陛下的担心。
丘濬想了想,“江西那一位应该不敢动手,这么多年来一直蛰伏着。”
弘治天子摇了摇头。说道,“咱们要是不动。他未必敢动手,但是咱们要是动了,他就未必就不敢动手了。”
“你们想想,湖广的军队全部调到西南去了,江西周边根本就没有军队,只怕他会忍不住那个时候动手,我们到时候该如何处置?”
“若西南的军队,调不回来,只怕有大祸,要不还是调北方军队过去。”
几个阁老听到这话,脸上也是有些纠结,说:“湖广调军队到西南去还有可能,但若从北方调军队过去西南,士兵只怕很难适应。”
“尤其是山地作战,北方的军队不太适合。”
“何况北方军队也不应该大规模调动,就怕瓦剌也会借着这个机会入犯,那可就真的麻烦大了。”
弘治天子想了想,突然想到一个办法,说道,“你们说,要是把赵远松的靖海卫调到西南去,那又怎么样?”
“赵远松的军队跟海盗打得都有来有回的。”
“你们都知道,海盗在海上讨生活,必然凶残不要命,但是就凭他们,都没有办法击败赵远松的军队,可见赵远松的本事之高明。”
“派他们去西南作战,恐怕是很有把握的。”
其他的几个官员听到这话,更是感觉到几分头疼。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李东阳急道。
弘治天子看向那边的李东阳,问道,“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赵远松不值得相信吗?”
李东阳的脸上露出了苦笑,说道,“陛下,这就说笑了,虽然那赵远松跟普通的读书人有点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对赵远松的忠心,是从来没有怀疑过的。”
弘治天子轻笑,他也是这样认为的。
不只是这些阁老和陛下这样认为,甚至是整个朝廷上面的官员,都是这样认为的。
要是说赵远松有可能跑路到南洋去,可能还有人相信,要是赵远松造反,那谁都不可能相信。
他们都已经查清楚了,说是那孙维忠原本是想联合起来,弹劾赵远松造反的。
只是他们打错了算盘,赵远松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他掌握的核心军队,只有一千几百人,这些人只够让他逃命到南洋去。
朝廷在泉州真正的主力是靖海卫,现在赵远松把靖海卫全部放在了太子的手里。
那些军队都听太子的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甚至现在赵远松的船队,也都交给了孙铭统领。
孙铭是谁?
虽然是赵远松的干孙子,可那孙铭也是个太监,也是从小到大就在太子身边伺候着,对太子忠心耿耿。
如果赵远松有造反的心思,他就应该紧抓着军队。
但是他没有,他把军队交了出来,这就是他最大的诚意。
所以他们怀疑谁造反,也不会怀疑赵远松造反。
“既然不是担心他不忠心,那又是什么原因?”
李东阳有点不太好意思,但是最后还是说了,“陛下,现在他又要搞海关,又要打海匪倭寇,他这对朝廷太重要了。”
“有赵远松在泉州府,朝廷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银子收入。”
“泉州府每年答应给朝廷八百万两,再加上接下来海关的收入,恐怕有每年有一千多万两银子,就相当于又多了一个朝廷的税收。”
“他现在就是咱们的宝贝,把他调到西南去平叛,只怕有点不太适合。”
弘治天子一想也是那么个道理,“他又不能去,那你们说怎么办?”
“难道我们就不调军队去西南了吗?”
“这个事情还得拖多久?时间拖得越久,那群土司就越不服从朝廷。”
“朝廷只打一个米鲁,都打得拖拖拉拉的,只会让那些土司小看了朝廷,以后背叛的土司就会越来越多,咱们不能够再承担这样的风险了。”
最后还是刘健站了出来说道:“实在没办法,那就从湖广调两万军队,江西的那一位要是敢动手,咱们被迫无奈,只能调赵远松军队过去平叛了。”
弘治天子淡淡道,“好,也只能能够这样了。”
不过,弘治天子突然想起一个事情,看来面前的诸位阁老,“你们不觉得,一个泉州府已经摆不下赵远松了吗?”
“泉州府太小,再怎么样都有限制,咱们应该给他更大的舞台。”
几个阁老听到这话一愣,脸上都陷入到了沉思。
半晌,还是李东阳说道:“陛下,赵远松的才华毋庸置疑。”
“但是他这也太年轻了,过了年也才三十岁,让他当个福建巡抚,只怕大家不太服气。”
“何况他连亲都还没有成,臣觉得这只怕不太合适。”
“如果不行,再让他在泉州府多呆几年了,积攒点资历先,替朝廷挣几年的银子,再有功劳在手,只怕大家反对的意见也会小一点。”
弘治天子听到这话,倒是没办法反对,说道,“你说这个,其实也是那么个道理,此事再说也罢。”
众人都不愿意再提这个事情,从他们内心之中,他们希望赵远松能够当这个福建巡抚的。
光是赵远松每年能帮朝廷挣的银子,就很让他们心动。
赵远松虽然跟普通读书人不太一样,但是他们是能够接受的。
因为赵远松再怎么样,也是正统的读书人出身,这个身份能帮赵远松很多的忙。
尤其赵远松不但是个文官,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文官,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文官把赵远松当成自己人,虽然有很多人对赵远松不服气,但是跟外人提起赵远松的时候,都是坚定不移,与有荣焉的。
有不少的文官就到处跟人家炫耀,谁说文官带不了兵打不了仗?
赵远松就可以。
赵远松可以,那其他文官也未必不可以。
他们就差直言我可以了。
而武将也一直把赵远松当成自己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立了军功,那就是武将,他们不管读书人怎么说。
只是他们的话语声太小,没有人在意。
赵远松还有个侯爵,算起来还是个勋贵,勋贵们不说,但谁都懂,勋贵们都等着赵远松挽救大明勋贵的颓势呢!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起来,赵远松的声势还是很高的。
按理说,这样的官员应该受到朝廷的忌惮,但是弘治天子却没有什么好忌惮。
因为赵远松放荡不羁。
所有的人都认同赵远松的才华,但是也所有人都知道赵远松贪财好色,不爱护名声不结党,也不揽权。
弘治天子摆了摆手,说,“好了,这些东西都还是太长远,想那么多没有什么用。”
“何况,赵远松最近也不容易,锦衣卫传回来了一个消息,他们打探到一个消息。”
“那些海盗,对于赵远松的做法颇不服气,已经打算联合起来了,跟赵远松碰一碰。”
“他们汇集起码规模,足足达到了一万五六千人,聚集的船只有一百八十多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