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斫清弄琴(1 / 2)
许远寻觅了一会之后,找到了一棵自然枯死,高大粗壮,尺寸适合做古琴的梓树,将麻袋放在地上,从中掏出斧子,砍梓树。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梓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曾和桑树一道,以“桑梓”的组合作为家乡的代称,是一种文化气息浓郁的树。
另外,其木硬度介于红木和其他硬木之间,材质坚而耐湿耐腐,纹理美观,且不易变形开裂,具香气,虫菌不易危害,逾千年不腐朽。
以之斫为琴底,色正而音切,《埤雅》载:“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并赞其“取材为器,其音清和”。
许远砍倒梓树之后,打量一番,用锯子锯了大约四尺长,木质最好的一段,将其和斧子,锯装进了麻袋中,背着麻袋,朝如梦园走去,回去斫琴。
过了一段时间。
许远回到了如梦园中,将麻袋放下,取出了里面百年雷击梧桐木和梓木,以及斧子和锯,用一万人气值从系统中兑换了一套斫琴的工具,一千人气值从系统中兑换了七根冰弦,在院中斫琴。
古琴,上古余蕴,诗经中有记载。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在文人四件雅事中,琴棋书画中,琴居首位,是历代文人士抒发情感,精神寄托的一种重要形式。
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
琴宽六寸,象征六合;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周天,琴徴十三个,以对应律吕天象中的十二个月,剩下一个象征闰月。
琴弦有三节,声音自尾到七徴为浊声,自七徴至第四徴为中声,上至第一徴为清声,这与开始是黄钟而最后是应钟的编排程序相同。
琴的上部称“池”,池即水,意其平整;下部叫“滨”,滨就是服从之意。
古琴前宽后窄,象征尊卑;龙池八寸,象征八面来风;凤池四寸,象征四气应和;腰腹四寸,象征四季气候。
舜作五弦,象征五行而与五音相对。
第一弦为宫,尚中央土;次弦为商,尚西方金;次弦为角,尚北方水;次弦为羽,尚东方木;次弦为徴,尚南方火。
以此相递相生,合于四序。
大弦为君,小弦为臣,以合君臣之序。
周文王加一弦,称“少宫”;周武王又加一弦,称“少商”,和前五弦合起来象征七星。
其它乐器都是娱人的,唯有古琴清高孤傲,是娱己的。
华夏文化中正平和的基调,让古琴真正做到了宁静致远。
斫琴,是我国的非遗之一。
许远神情专注,一脸认真表情,一步步斫琴,精工细作,生怕有丝毫马虎,使做出来的这一张古琴不完美。
第一步,初形。
按照古琴的尺寸,形状、用锯将面板和底板锯好后,用刨子把琴面的弧度推出来。
华夏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反映在古琴形制上,就是以面板为“圆”、底板为“方”。
第二步,挖槽腹。
做槽腹对于古琴来说,是重中之重,决定古琴音色的灵魂。
斫琴师做槽腹,大多人都是根据经验来做,但做槽腹,不可拘泥,要根据材质来做,根据音色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