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另一个隐患(1 / 1)
越剧《玉蜻蜓》与豫剧《桃花庵》分属两个剧种,名字不同,其中的人物名字互不相干,但这两者讲的却是同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复杂的认祖归宗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作为民间故事流行的,早在清朝,徐承烈的《听雨轩笔记》卷四中便记载了绍兴漓渚隔尘庵尼慧音与朱绮园的恋爱故事,后面有一批注:“今吴中《玉蜻蜓》弹词移其事于申文定公时行之父,其实则本此。”从中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在民间早已广为相传,而批注中所说的更是道出了苏州弹词中的《玉蜻蜓》(一名《芙蓉洞》)便是根据于此,这个故事进入苏州弹词后逐步丰富、完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那么这个故事究竟说的是些什么呢?
弹词的《玉蜻蜓》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贵升这边,讲的是金贵升在与沈君卿去看戏的时候遇到法华庵的尼姑志贞,贵升一见倾心,遂于志贞私自结合,后贵升在法华庵中因淫欲无度病入膏肓,此时志贞已身怀有孕。贵升临终前,嘱咐志贞生下孩子后,以玉蜻蜓为信物,附以自己的血衣、血书,送至自己家中,让孩子认祖归宗。另一条是沈君卿这边,他在家理家,受到其兄嫂嫉妒,被他们以假银托买珠宝骗至襄阳。经过二龙山时,被二龙山盗贼吕胡掳掠。书僮沈方逃走,以为小主人已丧命。碰巧吕胡早些年曾得过君卿的帮助,所以留下君卿,二人结为兄弟。吕胡之妻看上了君卿,千般勾引君卿都遭拒绝。
从这两条线索来看,贵升这条是依据民间故事来的,关于沈君卿这条,可能民间也有传说,也可能是后世作者杜撰的,因为弹词盛行的年代,地方戏还没有发现发展起来,弹词当时受昆曲的影响很大,从剧本上来说,弹词承继了明清传奇的多线结构,仅一个贵升的故事在当时显然有点太短,所以写入弹词时就不免要加上点别的故事,于是便加入了沈君卿这个故事,从全剧来看,沈君卿的故事和贵升这边的联系并不大,只是前期两者是好友,后来分别后就各演各的故事了,只是到了最后才有贵升的儿子娶君卿的女儿为妻,两条线索才算又合到了一起。
再来看这两条线索的发展,贵升这边,贵升死后,志贞生下一子,她拿上信物托一老佛婆去送子。中途小孩啼哭,老佛婆遇上行人,因是尼姑抱子被人看见,加上这孩子又与自己无关,便慌慌张张弃儿而逃了。孩子后来被豆腐店的朱小溪捡去,但不久,朱小溪因自己的豆腐店不幸遇上火灾而疯掉。朱家遭此变故再也无法抚养此子,碰巧青州知府徐上珍夫妇年老无子女,朱小溪之妻遂将小孩卖给徐上珍。徐上珍夫妇视若珍宝,取名元宰。后来任满,携带元宰归山东登州老家。不几年,徐上珍再任苏州府,他因开仓救荒,亏空库银,被传讯。无巧不成书,徐上珍恰恰因借钱借到了贵升家里。贵升原配妻子张秀英见元宰与丈夫贵升长得极为相似,大为诧异,遂认元宰为义子。端午节时,秀英出去观看龙舟,遇见朱小溪之妹,见到她所携扇坠是玉蜻蜓,认出是自己旧物,立刻问明来历。朱小溪之妹一一道出,并将血衣、血书奉上。不久,元宰也来到观龙舟处。秀英让元宰仔细看看血诗、血衣。应试的时候又到了,元宰与君卿的儿子上达同赴南京应试,元宰中解元,上达中经魁。元宰认定血诗与自己的出身密切相关,他按血诗上的线索,去法华庵查访。此时,志贞仍在庵中为尼。她经常在房中对着贵升的遗像悲叹。这天正好被元宰撞见。元宰与志贞相遇,在问答之中道出各自来历,母子终于团圆,生母是志贞。经过元宰苦求,秀英允许志贞回家同住。元宰亲自前往法华庵接母亲归府,并认祖归宗。这条线索甚为曲折离奇,但沈君卿那边就不仅是离奇,甚至有点荒唐了。
天帝见沈君卿不为色动,就在后山芙蓉洞中以一洞银两相赠,并派财童看守。君卿于是托财童把银子代运至自己家后花园埋好,以其妻所赠金凤钗为记。一日君卿的书僮沈方在后花园拾到了财童留下的金凤钗,正好被君卿的嫂子看见,她为了达到逐出君卿的妻子罗氏,霸占财产的目的,便向公婆诬告罗氏与沈方私通,想要处死二人。罗氏向秀英求救,秀英听从婢子芳兰的计谋,接罗氏母子到家,暂住。沈方则被流放,在常州打更为生。君卿在二龙山居住下来。不久,乡试的日子到了,君卿应试,得了第三名,入京应试又中了第六十三名进士,被派为浙江巡抚。他赴任经常州时,巧遇旧日书僮沈方,得知家中一切。君卿归家后,亲自从后花园中挖出埋藏的银子,骤然大富,并从张秀英处接回罗氏母子,替罗氏洗清冤屈。罗氏之子上达,已被秀英认为义子。后来上达中了经魁,君卿之女嫁给了元宰,生下的儿子分别继承金、张、徐三家之后。后来,元宰官至三公,二母均受封赠,到此故事以大团圆结束。
从弹词看来,这个故事颇合明清传奇追求情节曲折离奇、缝合照应的一贯作风,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个弹词没有什么缺憾,但因为其中内容写的是尼姑庵女子与俗人偷情生子之事,内容有较多的淫乱,因此,同治年间丁日昌把《芙蓉洞》(也就是《玉蜻蜓》)列为淫书加以查禁。虽然政府是禁止了,但由于《玉蜻蜓》本身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在一直调动着观众的胃口,人民群众对此是喜闻乐见,所以它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在民间大为流传。从这个方面至少说明玉蜻蜓这个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对后来兴起的地方戏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但若是要想真正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至少需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大为改动:一是内容上的,既然这个戏在清朝以“淫乱”被禁,内容就必须要去“糟粕”、留“精华”,好好改编一下;二是结构上的,两条线索、那么复杂的情节,要想在当今的舞台上演出,可谓是困难重重。
时至今日,好多艺术家都对这个本子做过改编,比较常见的可大致分为南北二种,在这里我把南方的以越剧的《玉蜻蜓》为代表,北方的以豫剧的《桃花庵》为代表。这两个本子讲的故事都相当于弹词中的贵升那条线索发生的事情,去掉了沈君卿那条线索,这一是为了适合当今舞台的演出,二也是为了追求情节的集中和整一。在这方面跟昆曲新编的《十五贯》相似,新编的《十五贯》对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传奇原作《双熊梦》作了去芜存菁、推陈出新的改造和创作,剧本原作《双熊梦》有两条情节线索,写熊友兰、熊友蕙兄弟都因鼠祸双双遭遇冤狱而获罪。新编的《十五贯》删去了熊友蕙那条线索,强化、突出了熊友兰、苏戍娟的主线,使情节更为集中、精练。至今在舞台上沈君卿那条线索是不见了踪影,这主要是因为沈君卿那条线没有贵升这条感人至深,何况其中关于天帝赠银两之事也太过荒唐。至今能在舞台上看到沈君卿这人的是在越剧王君安版《玉蜻蜓》开始的“游山”中,写的是申贵生与沈君卿一同游山遇见志贞,但之后沈君卿就去赴考,并且得中状元,从中可以看出越剧《玉蜻蜓》的渊源。
其实在越剧和豫剧中,都不止一人演过这个戏,越剧中像萧雅等也演过,豫剧中崔派和桑派都演过,就崔派来说早期和现在的本子也不一样,为了便于比较,在此选择在两剧种中有代表性且是现在还在上演的版本,如此越剧中便选了1990年推出的王君安版的《玉蜻蜓》,豫剧中由于《桃花庵》是传统剧目,具体哪年开始演的不好查,就把张宝英1995年赴台演出的《桃花庵》作为代表了。
第一个表格是两剧的人物对照表,上下相对的是相应的在剧种的角色,空着的表示只在所在的剧种中有这个角色,在另一个剧种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豫剧中张才的角色相当于越剧中的申贵升,其他人物关系依次类推,妙善是庵中的尼姑,窦氏是张才的原配夫人,苏宝玉是张才与妙善的私生子,王桑氏是途中捡起苏宝玉的人,丫环是窦氏的丫环,小郎是窦氏的管家,苏昆和苏夫人是苏宝玉的养父母,这里与越剧有些差距,越剧中的徐元宰直接由徐杨氏抚养成人,没有后来卖与豪门的情节,故而就少了相应的角色。
第二个表格是两剧的简单情节对照,由于越剧从十六年前申、王相遇讲起,豫剧的则从四年前的窦氏认义子讲起,越剧时间跨度比豫剧要长,前面还讲述了申、王的故事,所以情节历程要比豫剧的多,但具体分析情节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其情节的整一性,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把情节放到了第一位,他指出:“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他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情节的整一性不仅要求有始有终,还要上下紧密衔接,不派生他事,也不缺少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