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作品《长江二号》(2 / 2)
这张照片里的长江起起伏伏,左侧是一片辽阔的山脉缩影,右侧则是平整的土地和笔直的河流。里面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仿佛一切都是自然的早期形态,代表着人们心中无法触及的长江原貌。
你无法在长江的任何一处地方看到类似的景象,但又能感受到这拍摄的就是长江。
这种奇妙的体验,和陈平生追求的不谋而合。
陈平生决定好后,又看了看其他的长江照片。
长江七号是他觉得可以和长江二号并列的照片,里面的长江是完全没有任何起伏的平静河流,没有高山,没有弯曲,完全是幻想中的长江。
整体的构图也横平竖直,非常适合观看。
但陈平生之所以没有选择它也是因为它太直了,已经有些脱离了大众对于长江的想象。
如果说长江二号的观感,会给人描述自然之美,那么长江七号的观感就是超现实的幻想色彩之美。
两者其实没有孰优孰劣,但既然要放在长江国家博物馆里,陈平生觉得还是要与大众认知紧密相连。
搞定了后期之后,陈平生又去了西郊制片厂和林老板商量了一下打印的问题。
这次的照片要印成一张巨幅照片,自然不能找普通的印刷店。
林老板这边也没什么能帮的上忙的地方。
陈平生又想起了非木艺术馆,这种艺术馆肯定和专业搞艺术品印刷厂商有联系,于是他赶快拨通了段易峰的电话。
“陈老师,怎么了?”段易峰最近春风得意马蹄疾,有了《鸦》的帮助,他的地位已经稳稳的又升了一层。
“我想找一下艺术品印刷公司。”陈平生直接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段易峰没有犹豫,直接就给他介绍了自己的合作者,一家名为印意的专门做艺术品印刷的公司。
见长江二号的印刷有了着落,陈平生也放下了心。
-----------------
6月21日,长江国家博物馆征集小组办公室。
“方姐,今天有什么作品吗?”任风雨正在工位上喝着茶水。
方艺看了看电脑,然后又看了眼自己记录的本子说道:“组长,没有需要沟通的。”
“唉。”任风雨挠挠头发,按理说长江国家博物馆的组建是非常急切的事情,也是非常提高艺术家知名度的事情,很多人应该踊跃自荐。
但这次的门槛确实比较高,作品要求也不像以前那样宽泛,主题必须要与长江紧密结合,颇有种命题作文的感觉。
所以他们已经拒绝了很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普通展位上,缺少作品。而在关键展位上,又同时挤进来很多作品,这着实让人有些头痛。
尤其是那个最大的展墙,有好几位老艺术家都把作品送了过来,还有陈平生这样的新锐。
他也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平衡,后来干脆公事公办,让专家来统一审核,这样也好堵住某些人的嘴。
看了看时间,任风雨忽然想到陈平生的作品。
于是问道:“陈平生的照片送来了吗?”
“还没,我看好像还在路上。”
方艺话音刚落,就听到窗外传来了保安的声音:“有大件来了!”
任风雨探头看了看楼下,发现停了辆快递的厢车。
“这是谁的作品?”能送到这里的,肯定不会是其他东西,这几天他们已经接收不少类似的快递了。
方艺也不知道,她站起身说道:“我下楼看看吧。”
“我也去看看。”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在外地找作品,只有他们俩在这,任风雨实在是有点闲得发慌。
于是也跟着方艺下了楼。
到了楼下,两人来到了车后面,快递师傅已经打开了车门,里面摆着一个巨大的2米1乘3米6,被白色泡沫纸包裹的作品。“单子在哪?”任风雨问了一句,快递员立刻递给他一张纸。
“签收一下吧。”
任风雨仔细看向地址:“华南,邮寄人:陈先生。”
一看到这个地址和这个姓氏,他就知道,这是陈平生的作品到了。
“行,你们先帮我们搬一下吧,我们进去给它拆了!”任风雨也搭把手了,几个人将其运到了作品存放室,然后拿着剪刀,慢慢将其拆开。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深沉木色的相框,摸起来手感滑润,没有滞涩感,味道也颇为清新,不似腐朽的木材制成。
之后撕开其他的包装,就能看到一张巨幅的照片被镶嵌在相框中,中间用玻璃罩着,可以打开。
将其摆好后,任风雨和方艺来到作品远处观看。
照片上长江如一条蜿蜒盘踞的巨龙沿着山脉缓缓流淌,岸边郁郁葱葱,不见人类,就仿佛是几万年前,还未被开发过的样子。
“这是照片?”方艺发出了疑问句。
“这是照片。”任风雨肯定道。
他心中的震撼却不减分毫,因为如此巨大的照片给人的视觉感官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他上前仔细看,发现看似毫无重点,却哪里都是重点。
因为所有的山脉和河流都能看得非常清楚,以至于任风雨完全沉浸在了对照片的探索中,每挪动一次脚步,就能看到眼前一亮的细节。
“精彩,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表达长江的。”任风雨看完后,感叹了一句,后又从拆开的包装里看到了一张白纸。
他将其拿起,发现上面写着一些关于作品的创作思路。
而在看完后,任风雨更加惊叹陈平生的巧思,接着他把纸递给方艺:“看看。”
方艺接过来慢慢念道:“拍摄长江的不同地理风貌,并从中截取相似部分,将其拼合在一起组合成人类未曾见过的,历史中的长江。”
“这个创意确实挺好的。”方艺感叹了一句,接着又说:“那我们是不是要找专家来进行确定了。”
“嗯。”任风雨点点头:“等最后几幅作品到了,我们就让专家团进行选择吧。”
不过他心里觉得陈平生的作品已经占据了百分之六十的可能,因为目前收集的作品,美术作品实在太多了。
摄影作品虽然同样也多,但没有如此巨幅且能独占鳌头的作品,并且采用的也少。
所以陈平生这张《长江二号》是有可能被专家团选中并挂在最显眼的墙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