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香港行(三)(1 / 2)
第100章 香港行(三)
五零年代的香港,经济和社会都开始逐步进入发展轨道,香港的房价20~30元每尺,香港的人口高达一百五十万,外来资金涌入,人口数目剧增。
五零年代的香港,一名最低级的军.装.警.察月薪一百二十块,不过加上其它收入,每月至少也有三百余块入手,当真是有权.有钱。
五零年代的香港,歌手还被称为歌伶,还没有自己的演唱会,夜总会,酒吧,舞厅才是她们施展歌喉的场所,那个时候的歌迷不叫粉丝,叫做‘舅少团’。
五零年代的的香港,菲律宾女佣还在家里嚼槟榔,有钱人家习惯聘用经验丰富的住家自梳女佣,月薪一百五十块,独立卧室,房内有收音机,每年两次大假。即便有这么高的福利,自梳女仍然高价难求,家中拥有一个梳着长辫的住家女佣,在当时,就等于主人家的脸面。
五零年代的香港,有一千七百辆黄包车行驶在马路上,与叮叮当当的香港电车和新兴的汽车巴士争抢生意,当时电车车费每人六分,六分在当时物价,可以吃一碗猪血粥和两根油条,为了对抗新兴交通工具,黄包车曾兴起五分钱走港九的活动,用双脚对抗汽车,最终逼的港府停发黄包车牌照,限制黄包车行驶路线。
五零年代的香港,除了新界原住民,没有人自称香港人,潮州人,顺德人,湖州人,福建人,一地一个商会,一地一个字头,需要出头时,很多时候不需要去报警,只需要去和商会会长或者字头大佬打声招呼,自然就有人出面解决。
这一年,赵雅芝两岁,林青霞一岁,成龙一岁,郑少秋八岁,发哥刚出生不久……但在这个时空中,不知道还有没有她们。
这个时候在香港谋生的人,大多都很都很重义气,守承诺,初来香港举目无亲,只须在茶楼里凭一口乡音求助,就能有同乡茶客起身相帮,无论求学,找工作,寻住处,问亲人,必然一一处理妥当。
邵庆是四喜茶楼的伙计,他祖藉福建,四十年代来的香港,可以说在这个茶楼已经干了两代——别误会,不是老板,是打工仔,他父亲是厨师,而他目前就是端茶递水的伙计……不是他父亲不传他厨艺,而是他喜欢这一行当。
香港人的茶文化那是深入骨髓的,大清早茶楼就忙得不可开交,邵庆殷勤地送走一位老客,一抬头便看到一个面目憨厚的青年拿着一张报纸东张西望地走过来。
看了一眼青年的衣服和手里的那个旅行袋,邵庆立即有数了,待到那个青年来到近前的时候,邵庆问道:“先生要不要进来喝茶?”
何雨柱从空间出来之后,在主干道的一个报摊前买了份儿报纸,大概看了几眼之后就琢磨着从哪儿入手,没想到面前突然蹿出来一个中年人,倒把他吓了一跳……其实这还是真的冤枉人家了,邵庆只不过向前迈了一步而已。
略为定了定神,何雨柱又看了看招牌……四喜茶楼,嗯,这里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倒是个打探消息的好地方。
他点了点头,拎着旅行袋就走了进去。
“这边请。”
邵庆在一侧领路,随口问道:“先生是刚才内地过来吧?”
何雨柱倒是对其有些刮目相看了:“好眼力。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衣着,精神面貌……这几年有不少内地人来港,见得多了自然能够分辨出来。不知道先生是哪里人?”邵庆问道。
“祖籍福州,但在我爷爷那辈儿就到京城讨生活了。”何雨柱说道。
之所以说是福州人,是因为他听出这个中年人的语音中夹杂着福建口音,而香港这边潮州人、福建人都比较多,而且抱团,所以他也不介意冒充一下老乡。
“请坐。”
邵庆顿时热情了起来:“我也是福州人,但过来香港也有十多年了,大家都是老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我还没打定主意干什么,现在有两件事情急需解决。”
何雨柱脸上适时地露出惊喜的神色:“一个是居住身份问题,另一个就是居住的问题……我想先租个房,等有了稳定的工作,再考虑是否买房。”
他从兜里掏出五十元钱,推到邵庆面前:“这是礼金,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这年头,打听个消息也是要付小费的,茶楼里的伙计有时候也是担负着掮客的工作,都是要抽佣金的,邵庆也不例外。不过这个人也是相当的义气、大度,有就给,没有就不给,但有时候必要的花费那是要算的。
邵庆看到何雨柱轻松的掏出五十块钱,就知道他不差这个钱,也就心安理得地收了下来:“说来也巧了,我这里正有一个房源,租金也不贵,可以介绍给你,顺便让她带你去办身份证……伱别担心,现在只要到了市区,都给办理身份证……”
两个人互通了姓名,邵庆很热情地介绍了一大堆,倒是让何雨柱对这个年代的香港更加了解了。
因为还要等人,何雨柱要了两笼虾饺,一笼蟹黄包,而邵庆则去帮他摇人了。
虾饺和蟹黄包的味道都不错,但何雨柱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在了报纸上关于楼房方面的信息。
1953年,圣诞夜九龙深水埗区的石硖尾发生石硖尾寮屋区大.火,数以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港.府。方面制定紧急房屋计划。当时,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身之所,火速在原址附近兴建徙置大厦。
徙置大厦,由三合土所建成,结构比寮屋坚固,防火防渗漏,设有基本消防设施,每幢楼高七层,可容纳2500人。每层中间设有公共厕所与浴室。每个单位却缺乏间隔及厨房,市民要在单位外的公共走廊做饭。
此后,港.府又在香港岛及九龙各处兴建黄大仙、老虎岩、长沙湾李郑屋等徙置区,让居所简陋、卫生环境较差的寮屋居民入住。自此,港.府大量建造公营房屋,每人的居住空间为24平方尺。
由于港府的介绍,这个时期的楼价升幅缓慢,每平方尺售价仅为20元至30元——这是因为当时的物业买卖全部是以整幢楼宇为单位的,能够购买者人数极为有限。
譬如报纸刊登的售楼广告,大多数楼宇的售价都在10万元左右,而位于深水埗一带的物业尤为吃香,很多人置业的目的大都是为了收租……大约收租6年至7年后,才可以归本。
何雨柱这个时候特别怀念互联网,那个一网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再也找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