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全都要(1 / 2)
“重新开府?”
新装修出的右将军府正厅,荀彧有些困惑的看着位于主座的潘凤。
“可将军不是将府上的官吏尽数带到此地了吗?为何还要重新开府?公达虽然受了伤,但调理几日也就无事,将军不必为此费心。”
潘凤却是摆摆手“如今国贼董卓窃据龙庭,我等虽然侥幸逃难,但却也不能坐视不理。我准备整顿中山兵马,而后高举义棋,集结天下英雄共讨董贼。为此,必须扩充府中编制。”
荀彧恍然大悟一般,缓缓点了点头。
其实从潘凤给他安排的事务来看,荀彧其实早就猜到了潘凤的想法,只是在众人面前,必要的流程却还是要走一走,最起码也得占据了大义之名。
而无论中山郡本地官员还是随潘凤逃难来的人员,对于董卓自然也都是恨之入骨,对潘凤的这个提议自然不会反对。
环顾四周确定无人反对之后,潘凤才讲出了具体如何扩编。
“在京中原有官职者,官职保持不变,暂由将军府拨付俸禄。”
听到这话,王盖便是出言推辞“我家中尚有薄财,不必劳烦将军破费。”
作为比两千石俸禄的侍中祭酒,他是在场除了潘凤以外官职最高的一位,也是此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但王盖已将潘凤视为知己恩人,并不愿贪图这份便宜。
“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此事就这么定了。”
刚提出第一项就遭遇波折,虽然明白对方是好意,但潘凤却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汉末乱世已然正式开启,哪怕董卓身死,汉室也早已是名存实亡,各地自领州牧三公的诸侯不计其数。但在眼下这个时刻,汉室正式任命的官职却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在讨董联盟之中,十八路诸侯之间的尊卑次序还是要按照官职来排,在大家对彼此底细并不清楚的初期,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
好不容易当上了位比公卿的右将军,潘凤可不想屈居人下,早已将盟主之位视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所以,哪怕只是名义上实力的增长,潘凤也是断然不想错过。
推辞之后,王盖见潘凤态度反而更加坚决,也就明白潘凤此举必有深意,没再多言,只是躬身致谢。
而这也同样意味着游义仍然担任中山太守,即便身为潘凤岳丈,游义并没有倚老卖老,同样躬身行礼。
向游义致以感激的目光之后,潘凤则是继续讲述他的方案:
“任命荀彧为将军府长史、荀攸为将军府司马,徐庶为主簿。原本为司马的高顺则改为陷阵中郎将,负责以带回的一营西园禁军为骨干,招兵买马,扩至一军。牵招、周保、二牛、尹玉书、耿武等人为军中校尉,统率一营。”
有王盖的前车之鉴,众人也没再过多推辞很是爽快的接受任命谢恩。
有些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以上并不是潘凤方案的全部,随即潘凤又让人将蔡邕和刘洪两位老者请来。
“我欲效仿先帝开设鸿都门学之策,在郡中开设文、科、医、农四校,招纳幼童入学,不知可否请二位前辈分别担任文、科二校祭酒之职,地位暂定位比千石,如何?”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太学之名,武帝时期更是采纳董仲舒之策,在京城帝都设立太学,专门为国家培养人才,沿袭至今。
若是直接提出效仿太学,未免有些冒犯皇权的意思。
潘凤还不想这么早彻底撕破脸皮,所以就以鸿都门学的名号来办此事,灵帝本就名声不佳,死后鸿都门学更是迅速荒废,并没有和皇权产生太紧密的联系。
而相比起只重才艺的鸿都门学,潘凤提出的这四校则明显是于国于民有利的善事,再加之蔡邕刘洪皆非袖敝自珍之辈,对于这个提议也很是爽快的同意了。
至于剩下更为具体的职位,潘凤则是顺理成章的交给了荀彧这位顶级管家来操心。
商讨完毕之后,荀彧也是久久未曾离去,明显是有话憋在心中。
潘凤也刚好有些话想要问他,便索性开口让他留下,言称有事相商。
而在其余之人皆退走之后,潘凤率先开口。
“眼下郡中百废待兴,文若可否为我招揽一些贤才?”
荀彧闻言,当即面露笑容“当真巧了,将军此言正是文若心中所想。”
潘凤会心一笑,除了荀彧本身的才能之外,其附赠的那些人才大礼包也是潘凤眼馋许久,如今三国乱世拉开序幕,潘凤自然是不能错过。
“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荀彧同样会心一笑,随即便开始为潘凤举荐人才:
“有一人名为郭嘉,尤善军略,才策谋略,乃世之奇士,将军断不可错过。陈群、钟繇皆出身名门,才学品性无一不是上品,可以作为将军臂助。杜袭,文韬武略兼备,可为将军良将……”
“好好好!”听着荀彧像是贯口一样报出一个个顶级人才的名字,荀彧在潘凤的眼中简直变成了一个聚宝盆一般,潘凤也算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王佐之才。
一连说了十几个人名,见潘凤都是十分认真的记录下来,明显是都要委以重任的意思,反倒让荀彧有些不好意思了。
“将军难道就不斟酌分辨一下,文若推荐的可都是颍川之人。”
潘凤却是摆摆手,很是认真的说“正所谓举贤不避亲,文若能够如此坦然举荐邻里乡人,不正是对我信任的体现吗?眼下中山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我也相信文若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