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南陈事了(2 / 2)
首二句写后宫华丽的环境与美人的靓妆丽质,次二句刻画了她们的动人姿态,后二句赞美她们姿色娇艳,光彩照人。
全诗的题旨非常单纯,就是赞美嫔妃们的容态姿色。
南陈真正的有识之士,俱都对其痛心疾首,忧心忡忡,觉得这首乐诗乃是亡国之音。
不过这些跟李玉没什么关系,现在的他,名望更甚以往。
一切只是因为,李玉在这半年里时不时上奏皇帝,想劝谏陈叔宝任用贤臣,远离享受,学习前几任皇帝的简朴,发展南陈的军事和经济。
为此,他也提了一些在当下不错的建议。
李玉之所以这么做,不是真的一心为了南陈着想,他知道,陈叔宝不会听他的。
李玉一切都只是为了养望,提升自己的名望。
事实如他所料所想,陈叔宝不屑一顾,甚至觉得李玉很烦,不止一次在后宫骂李玉,甚至有一次还扬言要杀了李玉。
如此,佞臣们都不会搭理李玉,而忠义之士和百姓们却对其好感倍增。
加上李玉之前救兄的仁义和天下第一的武力,李玉在整个南方的名声已经很好了,甚至传到了北朝。
杨坚听闻后不置可否,而窦毅则很是满意,还给他寄来了信件,夸赞了一番。
所有人也不再将李玉当成一个纯粹的武夫,视其为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的贤臣。
可惜就是李玉虽贵为吴侯,且身为车骑将军,吴州刺史,然一没兵权,二不能担任地方。
这让南朝百姓对其充满了同情。
徐德言等忠义之辈,这才时不时上门与其对饮。
当然,李玉和窦惠儿也一直通着信件。
由于隋朝先北后南的国策,所以两国现在和平相处,像李玉和窦惠儿通信也变得正常了很多。
这一日,窦惠儿的信件中透露了一个信息。
窦毅病重。
虽然窦惠儿没有多说,可是李玉能够感受到,她对自己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毕竟窦毅乃是窦惠儿父亲,既然其用了病重两字,那么窦毅定然是真的危险了。
而窦毅乃是窦家的顶梁柱,如果倒下,窦府必然大不如前。
窦惠儿的前面也有两个哥哥,只是这两个哥哥都不成才,难以维持窦府荣光。
李玉想到这里,也动了离去的想法。
毕竟,自己在南陈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不是自己不想留在南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是陈叔宝不配成为皇帝,自己郁郁不得志,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南陈。
想必南朝百姓都会理解自己的苦衷。
而这时,窦毅的信件也已经到来。
窦毅信里表明,他已经照李玉的意思,已经帮其运作成为大隋潞州刺史,只要其回来,就能受封。
但通篇没有说自己病重的事情。
李玉知道,窦毅没有说,是不想因为这事打乱其部署。
其实,窦毅对李玉在南陈做的事情了解并不多。
他只是知道李玉做了车骑将军,并且有了很高的声望,所以对其在大隋只愿意做个潞州刺史,表示很不理解。
毕竟这个潞州刺史虽然也是一方土皇帝,同时也是三品高官,然而基本上很难做出什么事情,也不好往上爬。
所以窦毅想着李玉在南陈做的官更高一点,或者名望再厚一些,那么等将来回到隋朝,只怕官位也会更高一些。
然而,他却不知道,李玉已经动了回来的心思。
不过在回来之前,李玉还会做一件事,算是留给建康这个自己待了一年多的地方留下一件礼物。
这一日,李玉夜泊秦淮河,然后来到了夫子庙。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根据东晋开国元勋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
李玉进了夫子庙后,拿出毛笔,在所有人的震惊之下,在庙内墙壁上,题下一首诗,《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留下这一手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颜体后,李玉叹了一口气,扔笔转身而去,独留下震惊的众人。
第二天,这件事便开始在建康疯传,随即就以很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南陈,并开始朝着隋朝扩散。
这一切更本不需要李玉天机阁的推波助澜。
毕竟李玉是在夫子庙题诗,那是供奉孔夫子的地方,如此惊人的一幕,自然流传甚快。
不过当所有人知道那首诗的内容后,全都沉默了。
写的多好啊。
由于建康乃是南陈首都,陈叔宝的确作了《玉树后庭花》,并且因为其皇帝身份,这首诗在民家流传甚广,尤其是秦淮河作为远近闻名的烟花之地,很多名妓都在唱。
虽然其实很多人也挺爱听的,包括李玉。
加上这首《玉树后庭花》也的确被很多人称为亡国之音,而南陈在陈叔宝继位后,国力也的确日益衰落,和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大隋形成强烈对比,可不是一副亡国的景象么?
如此,李玉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立刻浮现在了所有人的脑海中。
并且,《泊秦淮》这首诗的质量的确是顶尖,再有其意境加持,立刻被所有人奉为神作。
而直到这时候,大家才发现,李玉原来除了武力外,还有这么优秀的诗才!
至于说这首诗是不是李玉所做,所有人都没有怀疑。
一方面,这首诗的意境很高,不到一定境界的人根本写不出,真能写出这首诗的早就成名了,也不会选择把这首诗交给李玉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武夫。
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去目睹了这首诗,同时也看到了李玉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一手正楷。
由于李玉勤学苦练之下,这首颜体已经被他写的青出于蓝。
当然,现在并没有颜真卿,有的只有李江河。
所以这李氏书法一出现,所有人更加震惊了。
也是因为如此,没有人再怀疑李玉的学问。
仅仅凭借着这一首诗,一行字,李玉就已经被世人尊称为一代诗人和书法大家。
而建康的很多文人看到这首诗后,也都暗下决心,再也不来秦淮河了。
然而仅仅一个月不到,秦淮河再次恢复了之前的繁华,甚至因为李玉这首诗的缘故,这里的繁华更甚之前。
陈叔宝一开始听说了这件事后,也是暴跳如雷,不顾众人劝阻,想要杀了李玉。
然而,等他派人前去,才发现李玉和其府邸亲信,已经不见了人影。
这个时候,李玉已经再一次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而对于李玉的离去,陈叔宝无可奈何,不管怎样,他因为这首诗,现在成为了所有人鄙夷嘲笑的对象。
然而,陈叔宝气愤之下,却一点也不曾改变自己,依旧醉生梦死。
加上其想要杀李玉的举动,所以南朝上下对于李玉的离开,不但没有说其忘恩负义,反而夸其离开的好。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家就在南陈,只怕也要随着李玉一起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