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定居钱塘县(2 / 2)
或许,也只有这一天,大家才是最开心的吧。
“大哥哥,大哥哥!我们炮竹声第一个响的!”
赵盼儿更加开心了。
随着满城都在欢庆新年,街道上也开始渐渐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串门。
赵盼儿也拉着李玉的手走上街头,逢人就拜年。
赵盼儿本不是这样大胆的女孩,她只是太开心了。
“新年好!”“新年好!”
“哇,妹妹你好漂亮,你是新搬来的吗?”
这时候,一个小姑娘来到赵盼儿的身边。
听到有人夸自己,赵盼儿愣了一下,然后看过去,发现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
李玉也随着看过去,这小姑娘年纪不大,也就十二三岁,可是规模却不小,长得也算不错。
“姐姐也很好看啊!”赵盼儿笑着回答道。
与此同时,跟在女孩后面的一个男子走了过来,看上去像是女孩的父亲。
果然,男子对李玉歉意道:“小女孟浪了,在下姓孙!”
李玉摆手道:“没事,都是孩子,在下姓李。”
这时,女孩问赵盼儿:“我叫孙三娘,妹妹怎么称呼?”
赵盼儿道:“小妹赵盼儿,见过孙姐姐!”
孙三娘哈哈大笑,显得很豪爽道:“妹妹你说得真像那些大家小姐,别姐姐妹妹的了,我叫你盼儿,你叫我三娘吧!”
“三,三娘!”
“盼儿,嘿嘿!”
两个小姑娘一见如故。
而孙父见赵盼儿如此知礼,又见李玉气质非凡,觉得两人都不是一般人,之前也没见过,只以为是新搬来的兄妹,却不想两人一个姓李,一个姓赵。
虽然好奇两人的关系,可是也不方便打听。
孙父道:“之前没见过李兄弟,是刚搬来的吗?”
李玉点了点头道:“对,前几天刚搬来。”
“是来钱塘定居吗?”
“对。”
“那真的挺好,李兄弟,你没选错地方,世人都说江南好,可江南最好的还得是我们钱塘,我跟你说,我们钱塘……”
孙父好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显得很健谈。
而孙三娘和赵盼儿也聊的热火朝天起来。
两人无愧于父女。
或许是觉得父亲太吵,又或许是才注意到李玉,孙三娘突然看向李玉,说道:“大哥哥也好漂亮,盼儿,这是你的哥哥吗?”
盼儿想要点头,可又愣在原地,不知道如何作答。
孙父也是眼睛一亮,好似想到了什么,对李玉问道:“不知道李兄可否婚娶?”
李玉似乎看出了孙父的想法,强大的精神力下,同时也感觉到了赵盼儿突然的紧张。
李玉笑了笑,回答道:“在下虽未娶妻,不过盼儿乃是在下的童养媳,只等她及笄便正式迎娶,到时候欢迎孙大哥来参加婚礼!”
听到李玉的话,赵盼儿脸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
孙三娘也愣了愣,然后笑着给赵盼儿道喜。
她并没有别的意思,也真心向赵盼儿这个新认识的小姐妹道喜。
不知为何,一见到赵盼儿,孙三娘就感觉她真的很喜欢这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小妹妹。
孙父倒是有些遗憾,但是当下童养媳很多,也不稀奇,所以道没说什么。
“我家就在那边,你们住在哪儿?”
“那个院子就是。”
“那很近,以后两家多走动走动。”
“好。”
李玉应了下来,看赵盼儿和孙三娘聊的那么起劲,不应下来也不行。
而且李玉能感觉到,孙三娘是个很热心肠的姑娘,赵盼儿和她做朋友完全是个很好的选择。
很快,随着时间的流逝,李玉和赵盼儿也慢慢融入了钱塘县。
和周围的邻居相处也很和谐。
赵盼儿也有了孙三娘这样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然,自己乐籍逃走的事情不可能说的。
除了这些,赵盼儿也彻底学会了做饭,负责起了她和李玉的衣食。
元宵节过后,李玉也开始想着怎么赚钱。
没错,随着采办生活,加上这栋小院,李玉的余钱已经不多。
也就剩个几十贯。
这钱如果节省一些,只怕还够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可是李玉并不是愿意委屈自己的人,更何况,他更不愿意委屈盼儿。
最后,李玉决定造香皂。
他不是不想蒸馏白酒,只是发现,蒸馏酒除了现代人,其实很少有人喝的惯。
李玉第一世作为江南人,也不爱喝。
尤其是这里乃是杭州钱塘县。
这里的人就算是到了后世,也是喜欢喝黄酒,大名鼎鼎女儿红就是黄酒。
所以李玉便只能选择香皂。
江南水乡的女子,谁不爱美,谁又不想洗完澡后身上香喷喷的呢?
再说,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资源,所以大家都爱洗澡。
至于其他的玻璃之类的,李玉并不想太高调。
既然决定了和赵盼儿好好生活,那么钱财够用也就行了。
再说经过隋唐世界的教训,李玉也不想让古代科技如此大跃进。
最后导致的只有战争。
所以李玉能够选择的也只有香皂,玻璃这种影响很小的产物。
相对来说,还是香皂最好。
玻璃虽说是个好东西,可是他总觉得和古代建筑不搭配,显得很丑。
为了不破坏这种美感,那就选择香皂吧。
一天后,李玉找到了钱塘县县令。
李玉作为仙人,肯定不想亲自做这个生意。
掉身份。
如果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行不法之事,对他来说,成为首富也是很轻松的事情。
他也不愿意赵盼儿这么小的年纪就抛头露面。
所以,在李玉精神力的影响下,加上这的确是个很好的营生,县令很轻松的就应了下来。
他也没有全部占有的心思,实在是生不起来这样的心思。
两人五五分账。
一个月后,李玉的院子钱便赚了回来。
这香皂做饭简单,利润又高,加上的确是个好物件,所以很快风靡钱塘。
虽然大家也有皂角,可是压根没法和香皂比。
半年后,李玉俨然已经变得很有钱。
具体多少钱李玉没有在意过,反正也够他和赵盼儿很好的生活了。
不是没有人眼红这笔生意,只是他们查到这笔生意背后东家是县令,所以也就这样稳定做了下来。
同时,县令也给李玉换了钱塘县的户籍。
虽然县令权限不够,可是在金钱的攻势下,赵盼儿的通缉也取消了,乐籍也改成了良籍。
至此,两人在钱塘县正式光明正大的定居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