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周家二房(2 / 2)
你们问我,我哪儿知道?我还想问呢。
在东北农村,男人夏天光膀子根本不算事儿,这是常态,周兴邦和两个儿子也没觉得别扭,非常自然地拽过放到一边的褂子套上,周兴邦冲米咪笑着招手,“米知青吧?赶紧进来吧。”
米咪笑了笑,大大方方地走了进去,“周叔好,我是米咪,新来的知青,我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想在您这里挑几样。”
米咪是很瘦,但架不住人长的好看,还白净,这一笑不说是一笑倾城吧,但也比村里的闺女媳妇们好看多了,而且她天生眉眼儿带笑,一笑两个酒窝,让人心情都跟着好了起来。
周家两个儿子都结婚了,为人又十分正派,见米咪一个大姑娘进了家门,冲她点了点头,转身就进屋了。
米咪瞅了眼两人的背影,对周兴邦家的印象好了不少。
周兴邦领着米咪去了厢房,打开门,屋里全是做现成的箱子柜子,其中还有一张两米宽的大床。
床在东北农村用不上,就是城里也鲜少有人住床的,因为冬天太冷,屋里温度不够睡着凉,所以买床的人家很少,想来这是人家特意订做的。
米咪瞅了一眼就别开了眼,去看屋子里的箱子和柜子。
米咪挑了一个长一米多点,宽半米左右的木箱,又挑了个立地的碗橱,碗橱不高,正好到米咪腰间,上面还能放菜板和调料。
衣柜是别想了,屋子太小,根本放不下,而且她有空间,多出来的东西可以放空间里,实在不行棉被还可以放在箱子上,村里大部分人家都这么干。
米咪对着周兴邦比了比,“周叔,您能帮我再打个桌子吗?大概这么宽,这么长,桌子下面再按个抽屉,能上锁的那种。”
杂物间盘了个炕后还剩一块地方,地方不大,放不下大书桌,只能放一个六百厘米左右宽的桌子。
周兴邦爽快地应了,说下午就能做好,米咪很高兴,算好价钱付了钱,又让周兴邦帮着将窗户玻璃上好,米咪又订了个小炕桌,周兴国就领着她离开了。
“这是我二哥家,我大哥家就住旁边,再旁边是我四弟家,然后就是我家了,我们桥村以前叫周家村,村里八十多户人家有六成都姓周,到现在村子里还有一个周家祠堂,里面供奉的是我们周家的先祖。”
也许是米咪给钱给的爽快,让他二哥挣到钱了,周兴国兴致颇高地还介绍起了桥头村的情况。
米咪听的认真,时不时的问上两句,引的周兴国更加有兴致了。
桥头村六成人家都姓周,村子里几乎都是亲戚,村子里的男人娶的都是外村的媳妇,本村的姑娘就是嫁给本村人也都是外姓人,同姓不同婚。
剩下四成的桥头村人是早些年逃难到村里落户的,姓什么的都有,由于人数少,桥头村人团结,也不欺负外来人,相处还是很融洽的。
尤其是周兴国当选村长和小队长后,桥头村人更团结了,就是外姓人也愿意服从他的领导,全因周兴国家三代人从军。
周兴国是第二代,他退伍后一心为村里办事儿,为人公正没有私心,又想尽办法为村里捞好处,和上级要政策。
桥头村实则要比其他几个村都要稍微富裕一些,但就是这样周兴国每次去了县里开会还是哭穷,县里来调查,有了周兴国嘱咐要他们扮猪吃老虎,这些村民哭的是一个比一个惨。
反正就是没钱吃不饱,弄的县里老觉得桥头村是全县最穷的。
这些都是后来米咪在村子里呆时间长了才慢慢了解到的,此时的她压根不知道,身边这个看着正直的村长有多阴险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