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刘虞自觉误入‘世外桃源’!(2 / 2)
光是看着这条水泥路,刘虞就知道方才收费站巡检没有撒谎,水泥路造价昂贵,‘一里千金’或许有些夸张,但也相距不远了。
道路对于州郡极其重要,运输、通行、军事等等,交通便利,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赵王刘羽曾说过一句话,倒是很贴切的评价——要想富先修路!
刘虞一直想要将幽州的郡、县主要通道用夯土夯实,就是利用三合土和泥土压实的夯土道路。若是讲究一点,还需要使用熟土和米浆,将土烧一遍,就不会生虫长草。
可惜夯土需要众多劳动力高强度劳动,百姓们吃饱穿暖尚且难以做到,况且是这么奢侈的修路工程?以如今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还不允许这么做!
因此刘虞至今还没有完成这个目标!
不过冀州做到了!
并且还是坚硬如石、道路平整,不被雨水影响,且牢固还在三合土之上的水泥路!
不得不说,光是道路而言,冀州堪称天下之最!
只是越是如此,越让刘虞心下有些惊疑,对赵王刘羽生出了一种担忧的情绪!
想要建造这么一条道路绝对是天价,若是城中修造自然可以理解。但这里不过是城郊边镇,据商队闲聊、巡检问询,这种水泥路贯通冀州郡县主要官道!
这就有些恐怖了!
以冀州的财政收入,怎么支撑的起这种消耗?那么赵王刘羽的钱财哪里来的?
真的只是所谓的依靠盐税?或者依靠过路费养护?其中有没有对百姓苛捐杂税、劳民伤财?
这到底是赵王刘羽铺张浪费,好大喜功?还是其励精图治下的经济腾飞?
刘虞亟需知道这一点!
因此在水泥路疾驰一刻钟后,刘虞就开始寻找附近的村落,想要通过与当地百姓农户的交流,来旁敲侧击冀州的为政方针,以及赵王刘羽对待百姓的治理方式。
冀州属于华北平原地带,因此两侧并没有层峦叠翠的险峻山峰,但也是林木茂盛,灌木丛生,显然是还没有完全开垦种植的地方。
又继续前行一刻钟,刘虞一行人终于远远看到炊烟升起,这显然是有村落百姓聚居之地,但并非是城中繁华地带,而只是偏远的乡村。
“吁——”
刘虞从高速策马逐渐降速停止下来,身侧拱卫的十人紧随其后照做。
从事鲜于辅有些好奇问道:“明公,我们不去县城吗?”
“想要体察民情,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不是看城中的豪门大户,而是最贴近底层的‘乡亭里’农村地区。”刘虞言传身教,让众人恍然。
其实此次来到冀州考察观政,刘虞的目标只有四点——第一看道路,第二看田地,第三看房屋。最重要的当然是看人。
特别是乡村地区。
道路是否夯实,代表着州郡的长官对乡村百姓的重视程度,掌控力度,以及对基层的管理态度。
这一点从冀州的水泥路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刘虞只剩下叹服!
现在找到乡村百姓聚居地,他们可以看田地、看房屋,同时看人,真正深入了解冀州的民生百态!
……
他们留下两名护卫看护马匹,从水泥路官道上面翻过,转入乡间羊肠小道。
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倒不是水泥路了,而是变成寻常乡村的泥土路,他们顺着炊烟的方向行去。越是接近,开垦的田地逐渐映入眼帘。
田地分布四周,有水渠灌溉,观其土色,嗅其芳香,显然是肥沃的良田。
冀州属于海河水系(古称‘九河’)和黄河水系哺育,地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桑枣之地。这才有谷支十年、带甲百万的雄厚。
中山国北平县一带正是海河水系哺育范围,田地肥沃,田埂之间还种植着桑树,这也是农民的副业。
一来可以种桑养蚕,增加收入。二来可以稳固田埂,避免水土流失。三来可以充当田界,避免侵占田地。
此时田间有零星百姓正在秋耕劳作,一人一牛来来往往耕作,偶尔响起的哞哞牛吟,田间小路四通八达,还有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幅画面,让刘虞郁结凝重的情绪为之舒缓,心情畅快!
刘虞观察着正在耕作的百姓们,这些农民百姓,脸上皱纹密布,腰背佝偻,肤色是长年累月、风吹日晒后的黝黑状,看不出大概年龄,与其他地方寻常农民并无差别。
不过让刘虞有些惊讶的是,这些百姓精气神饱满,眼神中绽放出来的光芒,不是那种愁眉苦脸,好似今年的收成又是收支不平;也不是那种对未来没有希望,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茫然,甚至绝望;
而是有一种对未来充满希冀,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脸色!
这让刘虞陷入沉默!
这种脸色刘虞知道,这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后,有了底气,不会因为天灾人祸,或者什么意外,突然导致家破人亡的那种自信神色!
并且这些百姓的衣服着装并非破破烂烂,缝缝补补,虽是粗布麻衣,但也可见有余钱增购新衣,而不是日子过的紧巴巴、过的捉襟见肘。
刘虞觉得,种种迹象表明,看来冀州的百姓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北平县这乡村百姓如此!
这就让刘虞有些好奇了!
如今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士族巧取豪夺,百姓们逐渐失去土地,最后不得不成为佃户佃农,土地的收成上交抽成后,根本不足以日常生活开支。
这才有悯农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讽刺。
不过看北平县这些百姓们的神色,完全不像是辛勤劳作、硕果累累后,却两手空空,最后甚至饿死的凄惨。
冀州的土地制度难道没有其他州郡那么严苛吗?还是在赵王刘羽统治下,士族豪强土地兼并没有那么夸张?这些百姓们多是编户齐民的自耕农?
所谓的自耕农,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不受地主租的剥削,仅负担政府赋税和徭役。
农田单位面积产量越高,他们经济上收益就越多。
因此,他们在生产上有较高积极性,对改良土壤、兴修水利、采用良种、深耕细作、增加施肥量,或开展多种经营者有浓厚兴趣。
同时,除负担国家徭役外,劳动时间亦可以按家庭这个经济单位需要而灵活安排,有利于农副结合。
冀州‘田多垦辟,桑枣之饶’,这里‘桑枣’的用法不仅仅是指桑树和枣树,还有农民除了农田种粮之外的副业。譬如眼前田埂上的桑树!
但自耕农又是一个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稍遇天灾人祸,即有破产的可能。
因此,自耕农往往成为士族豪强巧立名目、巧取豪夺的对象,致使他们卖田卖地,甚至卖妻鬻子,而沦落为佃农。
也有的在苛捐杂税和繁重徭役负担下,为了逃避政府压榨,而纷纷把土地投献给地主,重新成为地主的佃户,或者沦为流民。
此举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而流民则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并且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户籍中消失,税收减少,加剧国家的财政危机。
恶性循环下,以至于自耕农经济状况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极容易向贫富两极分化,尤其容易向佃农或流民这一极转化。
数年前席卷大汉的黄巾起义,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天灾人祸,让自耕农向佃农或流民的转化,最后爆发的农民起义。
……
刘虞心下有着种种猜想,不管哪一种,此时冀州给他的和平安宁,百姓们表现出来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都给他极大的震动!
至少刘虞治下的幽州做不到!大汉天下十三州,怕是也只有冀州可以做到这一步!
这既是看田地,也是看人,由此反推出来!
赵王刘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有海量天价的钱财修建贯通冀州的水泥路?从这些乡村农民百姓的神色着装上,也看不出苛捐杂税、巧取豪夺的绝望神色?
那么赵王刘羽的钱财,到底是从何而来?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就是看赋税收入,包括人头税、田赋、徭役和兵役等。
但刘虞身为幽州牧,自然知道想要达到赵王刘羽这种发展建设,赋税是远远不够的!
又不是苛待百姓,又能发展建设,这样的好事,赵王刘羽是怎么做到的?
刘虞看不透其中深意,正想迈步前行,去亲自向当地农民百姓讨教一番,谁知道同行的从事护卫都愣在当场!
“你们怎么了?”
刘虞有些好奇问道,旋即惊醒过来,点头自问自答道:“你们也觉得冀州百姓的生活状态极好吧?田多垦辟,桑枣之地,世外桃源怕也不过如此!”
“不、不是明公……”
田畴指着田间正在耕作的农民:“他、他们是一牛牵引,不是二牛抬杠!”
咻——
刘虞瞬间侧首,方才他只顾得看田地、看人的脸色、衣着等推测百姓生活状态,却没有发现这更加重要的一点——
此时大汉的农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法,即需要两头牛,三个人辅助耕地。
可是现在,前方的田野间,那些百姓们分别是使用“一牛牵引”,即只有一人一牛正在耕作。
刘虞大惊失色!
这意味着可以节省畜力和人力!这说明操作灵活简单,回转方便,更加轻便!所以只需要一人一牛!
可这是怎么做到的?!
对于农耕文明而言,这简直就是超乎想像的科技进步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发明创造!
难怪连刘虞这位幽州牧,都为之大惊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