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青苗法的缺陷和改良(2 / 2)
看到这里,赵桓突然感叹一声,中产积极就这么被消灭了。
赵桓放下书籍,十分生气:“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这杨时甚至苏轼、苏辙兄弟,分明是民间高利贷的维护者。”
“藏富于民,他们还能称的上是民么?”赵桓手掌重重拍在书籍上,看的李纲心直抽搐。
李纲:这书是我借的宇文虚中的,千叮咛万嘱咐我一定要保管好,陛下要是再拍几下,我怕是要提头去见大学士了。
“官家,官家,咱们还是说一说这青苗法的缺陷和改良方案吧。”李纲强行转移话题,把赵桓的注意力引到正途上来。
“嗯!李相有什么想法,不妨说说看,我看你功课准备的还是很充分的。”
李纲从袖口里拿出另一本书籍,然后说道:“太上皇在位期间,青苗法也曾有过一些改善,但是都比较轻。
“其一是,青苗法的利息降低了,由二分调整到了一分。其二是,青苗法对于没有需要的上等户不再强行要求借贷,不然这跟杀富济贫还有什么分别?其三是,不再将青苗法的推广作为官员的必要考核,避免官吏为了完成任务而强行摊牌。”
赵桓认同的点了点头,然后道:“我觉得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这个第三条,直接取消考核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考核对于官吏的行为具有很好的调控作用,我觉得是之前的考核方向错了。”
“青苗法的本质,是为了帮助百姓渡过青黄不接的那段困难日子,从而保障粮食的丰收。至于抑制土地兼并,提高财政收入我觉得都是附带的。”
“所以,考核的落脚点,根本应该在当地粮食产量的提升上。粮食产量提高了,我不管你青苗法执行的怎么样,家家户户都获得粮食大丰收,该收的税也都能收上来就行。”
“倘若,今年你们辖区内得粮食产量不好,这个时候我就要开始询问了,为什么产量不高,遇到了什么困难,有没有使用青苗贷作为补救措施,青苗贷实施的效果怎么样?你都得一五一十的给我交代清楚。”
赵桓对李纲道:“这种考核方式,叫做结果导向,朕登基的时候,让官员签署的绩效责任书,也是同样的意思。”
“与绩效考核相互匹配是监察机构的巡回检察和举报渠道的畅通无阻。咱们大宋的官员这么多,都留着在京城里吃闲饭做什么,都派出去给我当巡查御史去。”
“看看谁敢从老百姓的手里吃拿卡要,看看谁敢强行摊牌,朕还要在城里设登闻鼓,派专人看守,倒要看看谁敢阻拦上访。”
“还有吗?”李纲奋笔疾书,将赵桓所说的一字不差的记录了下来。
一旁,记录赵桓一言一行的起居郎,眼神凶狠的盯着李纲:你是不是来抢生意的。
…………